第1页:“我亲历的南京大屠杀” 第2页:美国人“扫盲”屠杀真相
美国人“扫盲”屠杀真相
背景如此不同的美国人,为何都被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深深吸引,并不约而同地以纪录片形式向世人展现?
撰稿/金 姬(记者)
他们是二战结束后出生的美国人,一个是叱咤商界的名人,一个是妙手回春的医生;他们曾对发生在大洋彼岸的血腥事件一无所知,只因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而萌发拍摄纪录片的念头;他们最大限度地调用各种资料,商人拒绝了中方的合作要求,而医生请来一位中国女记者参与制作;他们都希望能在2007年12月(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正式公映自己的影片,如今商人赢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的“入场券”,医生的小规模放映也取得巨大成功……
背景如此不同的美国人,为何都被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深深吸引,并不约而同地以纪录片形式向世人展现?他们的纪录片究竟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讲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对美国社会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将产生怎样影响?商人和医生给《新民周刊》的答案耐人寻味。
二战“盲点”
现年50岁的泰德·雷恩希斯(Ted Leonsis)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希腊后裔,目前是美国在线(AOL)副总裁、美国职业冰球联盟(NHL)“华盛顿首府”队的老板。
2004年末,在加勒比海的游艇上度假时,雷恩希斯无意中看到张纯如自杀的消息,于是决定看看这位美籍华裔女作家生前最著名的作品《南京大屠杀》。日军残杀30万中国人的历史深深震撼了雷恩希斯,他当场拿出支票签下200万美元,着手开拍一部纪录片。
当雷恩希斯在华盛顿开始建立自己的电影公司Agape(希腊语“爱”)并以纪录片《南京》(Nanking)作为公司处女作时,加州圣何塞的朗恩·约瑟夫(Rhawn Joseph)医生早已为《南京梦魇》(Nightmare in Nanking)这部纪录片做了25年的准备。这个拥有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博士头衔的神经学医生,对历史、艺术、音乐、写作也十分在行。他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源于儿时对二战史的兴趣。
“我的父亲参加过二战。我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才出生,但那仍是我童年时电视、电影的主题。我也经常和朋友们讨论这场战争,尤其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对美军的屠杀和折磨。然而,对于日军对中国人以及亚洲人民的罪行,我们几乎不了解。”约瑟夫对《新民周刊》说,“我相信二战是一场善恶之战,和现在战争不同。因此,我从小就关注所有和二战有关的材料。”
约瑟夫看了大量有关二战的书籍和文章,以及数十部纪录片,他发现历史往往由鲜血写就:战争、战争,然后是更多的战争……大概25年前的某一天,他偶然读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段文字,感到十分震惊,“我很诧异,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个问题在约瑟夫心头疼萦绕许久。
雷恩希斯不知道此事还情有可原,毕竟他的心思可能都用在商场打拼上。但从小耳濡目染二战资料的约瑟夫也对此一无所知(他那参加过二战的父亲也是如此),可见南京大屠杀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二战认识的一个盲点。
“我知道日本曾承认对白人的暴行(如1942年“巴丹死亡行军”,2万多美军俘虏在菲律宾被日军所杀),但我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而且,南京发生的一切和我之前读到的战争完全不同:日军对中国人民的罪行特别恐怖和邪恶。更糟糕的是,日本人竟享受于这种暴行。”约瑟夫告诉《新民周刊》,暴行在战时也许难以避免,妇孺经常是受害者,但像日军如此施暴的十分罕见。
“纳粹的邪恶人尽皆知。但有些人在杀害无辜妇孺后的几小时可能会惴惴不安,有的人几乎接近精神崩溃。臭名昭著的集中营负责人、纳粹党卫军首脑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也因目击枪杀平民而病倒。他把大批犹太人送进毒气室,认为这样更‘人道’一些。日军却愉悦于虐待他人,这样的恶劣行径很邪乎。”那时的约瑟夫就计划用未来20年时间来写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
而后的十几年中,他一直搜集相关书面证据、复印照片,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调取影像资料。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书一上市就十分畅销。“我发现自己无法和她竞争。”约瑟夫对记者坦言,他那时放弃了出书念头。“我准备拍纪录片,这并不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我此前写过一些剧本,其中一些已经被人拍摄成片。我也和人共同创作了一部百老汇戏剧,相当成功。因此,我筹备拍了两部有关二战的纪录片:一部是2004年完成的《希特勒日记》,已在PBS(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等电视上播出;另一部就是2005年完成的《南京梦魇》。”
《南京》VS《南京梦魇》
记者虽未看过这两部纪录片,但通过雷恩希斯助手阿拉娜·戴维斯(Alana Davis)和约瑟夫向《新民周刊》提供的资料来看,两部片子虽然都受张纯如作品的影响,但侧重点完全不同、制作班底也各具特色,《南京》更“大牌”一些,《南京梦魇》也许相对“小众”。
《南京》主要以张纯如作品中第五章《南京安全区》为主干,讲述当年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如何拯救25万中国人的英雄主义故事。在这些西方人中,有中国版“辛德勒”——德国纳粹商人约翰·拉贝(John Rabe)、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美国人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和美国女教士明妮·沃特林(Minnie Vautrin)。
《南京》以这些人的日记、书信为旁白,穿插当年幸存者的采访和参与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回忆。
旁白都是好莱坞明星,在《英国病人》和《达·芬奇密码》中饰演配角的乔根·普罗斯诺(Jürgen Prochnow)给拉贝配音、因《性书大亨》获得1997年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为威尔逊“献声”,而沃特林则由出演伍迪·艾伦影片《曼哈顿》中少女特雷西一角而名声大噪的玛利尔·海明威(Mariel Hemingway)演绎。
身为制作人的雷恩希斯和导演比尔·古腾塔格(Bill Guttentag)的足迹遍及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找到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古腾塔格的《世贸双塔》(Twin Towers)在200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而此片的音乐制作由格莱美获奖者卢·里德(Lou Reed)担纲,由此可见《南京》制作班底的强大阵容。
相比之下,《南京梦魇》就是“小作坊”制作,毕竟投资只有10万美元,其中一半是约瑟夫自掏腰包,另一半是试映后各界人士的慷慨捐助。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团队只有两人:约瑟夫和中国女子吴海燕(Joy Wu),后者曾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兼编导。
约瑟夫对于这样的“小作坊”制作并无怨言:“我是个医生,可以养活自己并有余钱资助这部纪录片。我自认为是一个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人们欣赏我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回报,这比赚钱更有意义。我和吴海燕是在一个论坛上相识的,当她得知我要制作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后,就主动要求加入。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她觉得自己有义务这么做。而后她就开始与我共事,给纪录片普通话版本配音,还帮我募集资金,安排试映活动。”
雷恩希斯在其12月6日的博客中写道:“我今年3月去了中国,采访了那些当年经历南京大屠杀的人,这份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和世界观。”记者无从知晓这种“改变”究竟有多强烈,但在制作《南京梦魇》时,吴海燕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落”。
约瑟夫告诉记者,吴海燕在制作时这部影片时会哭,有时梦到日军杀她家人并在街上追她的可怕情景。这种感觉在小范围试映后得到许多观众的认可。“观众中有三成是白人,他们的表现通常是震惊、惊讶,然后是愤怒。一些二战老兵甚至开始生气,因为他们对此毫不知情,并想知道为何自己会被蒙蔽至今。”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并在西方世界做到“扫盲”,约瑟夫把这部77分钟的纪录片(英语和普通话两种版本)都放到网上RapeofNanking.info或RapeofNanking.TV,网民可以免费下载观看。据Google统计,目前至少有1816个网站提供这部影片的下载,总下载数已超过61万次。
而《南京》则更看重市场效益,中国中央电视台已花巨资购买了这部片子在中国的播放权。《南京》也将参加2007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的纪录片竞赛单元,与其他15部影片一争高下,而它的下一个目标是明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