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五周年,反思很重要(纵横)
王 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整整走过了五个年头。用两句话概括:即WTO改变了中国,中国改变了世界。总结五年的得失,将成为未来的指引。
开放促进改革
过去的五年,中国显然感受到外界WTO的压力,推动国内日益困难的改革:通过引进WTO的外部约束,打破既有利益集团,推动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改革银行体制,推动经济市场化的快速发展,等等。
开放促进改革。这一策略非常奏效,入世五年并没有带来某些人想像中的冲击。相反,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不仅连续多年高增长,在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也被认为是美国经济之外的新经济增长引擎。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相互适应的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正在增多;同时,摩擦也在增多。因此,在总结入世五年时,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更应当深入反思当前的一些问题。
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资
对于入世影响的评估主要围绕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展开,各类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也来自各种不同的视角: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资和外贸。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大幅提高,从2002年的51%增加到了2005年的80%,结果导致中国外贸摩擦大幅增加,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入世使得中国市场更加开放,同时,中国产业政策的自由度包括转让技术的要求均受到限制。结果,一些关键产业纷纷合资,排挤了国内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合资的外资企业纷纷变成独资企业,加强了技术的控制等。以汽车行业为例,在入世“狼来了”的影响下,国有汽车公司基本都与外国汽车巨头建立了合资企业,但是,从车型选择到零配件的采购权均掌握在外方手中。中国企业从短期业绩的角度考虑,基本抛弃了过去积累的汽车开发力量,中方所得有限。结果,中国成为国际汽车业转移剩余产能、获取巨大利润的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中外双方出资为2∶1,但利润所得却为1∶2,同时也造成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国整车生产厂家达到145个,但是,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汽车整车厂只有10家。
入世使得进入中国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迅速增加,它们占中国出口的60%以上。它们以中国为加工基地,不仅加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且有可能使中国长期固定在国际价值链的“最低端”,中国本地增值只有10%-15%。有些经济学家惊呼,入世带来所谓中国经济“崛起”或许是个假象。
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指责,中国的经济政策给予外资企业以补贴,给予其众多的税收、土地使用优惠等措施,结果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补贴”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付出的代价很大,承担了来华投资的环境和劳工代价,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过剩,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实际上就是对美国经济的一种直接补贴。
在对外出口方面,西方国家实际上对中国产品实行歧视性的待遇,与它们口头倡导的“自由贸易”格格不入。按照市场决定商品的价格比例计算,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2003年就已经达到73.8%。即便如此,西方主要国家仍然拒绝给予中国出口商品以“市场经济地位”。相反,市场化程度远低于中国、并且是非WTO成员国的俄罗斯却获得了市场经济待遇。
入世的确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推动了中国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入世五周年之际,对一些批评意见的全面了解,将有助于形成对中国入世以及未来政策趋向更平衡更全面的看法。当然,认识一些批评意见的同时,也需要反驳和扭转某些西方势力的偏见。
扭转某些西方势力的偏见
中国履行WTO协议是认真的,这个方面的成绩获得了国际社会包括WTO与美国的肯定。但是某些国际舆论与利益集团的“夸张性”炒作影响了国际社会的看法,结果造成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在履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西方对中国入世更多的是抱怨,仿佛中国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并不打算遵守WTO义务。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带有偏见的,甚至是某些势力有意影响国际视听的行为。
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有: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某些舆论认为中国没有很好地履行WTO协议,主要是执法不严,侵权盗版严重。相比而言,盗版侵权的范围较大,在电影、计算机软件上表现突出。但是,原因很复杂:知识产权观念淡薄;高科技方便了盗版及盗版产品的传播;正版产品定价过高;地方保护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2001年以来,海关查获案件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中国政府最新规定,所有出厂的计算机必须预装正版的操作系统,这将给美国软件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
另外一个有争议的是中国对于外国进口的技术壁垒问题。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同样在思考用合法的“技术壁垒”减少外国进口对于本地生产者的冲击问题,比如在农业贸易方面,要求对于转基因产品进行审批标识等。在无线上网的标准上,中国也试图以安全为理由推出中国自己的标准,结果引发了争端。
其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碰到的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要高得多。道理很简单,由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与发达国家同样采取合法的技术壁垒减缓进口的影响,中国仍然会处于极大的劣势。比如,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中国2/3出口企业、1/3商品碰到外国技术壁垒问题,其中80%与知识产权有关。笔者认为,在技术壁垒方面,既要遵循WTO已有的规则,但同样需要认识到,发达国家较高的技术标准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产品提升竞争力创造机会。
事实上,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等国相比,中国的市场开放度要高的多,甚至在很多方面高于韩国或日本。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指出的,各种指标都显示,中国已经成为最开放的发展中经济体。因此,上述那些有争议的问题涉及到的国际投资与贸易内容,只占中国整个涉外经济的很小一部分,本着尊重WTO规则的精神,那些争议可以获得解决。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入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商业环境。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对会员公司的调查,市场准入问题已经跌出了它们关心的主要十大问题之外。比如在1999年,只有24%的受访美国公司表示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而到2005年,72%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在中国入世后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种类,2/3的美国公司认为,它们在中国已经赢利甚至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对现在而言,重要的是要把握中国入世后的大趋势,避免把这些问题政治化。笔者相信,当公正的国际舆论全面了解了中外双方的看法和现实后,会得出一个平衡和公正的结论。
入世的五年经历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确实能给世界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五年以前,中国是贸易自由化的担忧者。但是,入世五年的发展表明,贸易乃至经济的自由化解放了生产力,使得过去受到计划经济、保护主义以及官僚政治压抑的增长潜力得到释放,中国的未来将继续站在经济贸易自由化这一边。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明显,中国已经成为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
当前中国进入了“入世”五年之后的“后过渡”时期。如何顺利渡过这一过渡期,有些担忧与批评是必要的,对解决中国过于依赖出口等问题显然也是有益的。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