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农村老人死后大操大办的旧风俗,一位花甲老汉勇敢地站出来宣布:“抵制旧风俗从我做起,我也要学习寻文英,无偿捐献遗体!”12月13日,记者对这位老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他捐遗的决心。
今年62岁的董老出生于新城子区清水台镇前阳堡村,父母都是农民。 虽然家庭贫困,上不起学,但他仍然抽空自学语文、数学,时间一长,左邻右舍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请他去当“账房先生”。18岁那年,他跑到当地一家工厂拜师学徒,后来到一家橡胶厂当工人;两年后参军。后来,他还在城郊某村任村干部。52岁那年,董老退休回家,伤心事接踵而来:老伴在交通肇事中身亡,独生女突患重病抢救无效去世;老人孤身一人返回新城子家乡,与侄子一起生活。
“在农村,我目睹太多为死人大操大办的排场!”董老介绍,从人去世那天起,就开始筹办。一天到晚,亲邻来来往往,另有专门造厨的一班人,早中晚饭菜伺候着,最少两天。有亲属在外地的,那就要三四天!每餐人员五到十桌不等。一顿下来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还有吹喇叭,一套吹唱班有6个人,每个人最少要付80元,有的家雇了两套!董老发誓自己身后绝不大操大办,但如何移风易俗却始终没想明白。当日,他读到本报报道,心底豁然开朗:“捐献遗体!”
当日,他与沈阳市红十字会捐遗工作部负责人王玉琦取得联系,对办理捐遗手续事宜进行咨询。王主任告诉他,一整天相继有近10名市民前来咨询捐遗事宜,大家对寻文英的精神深表崇敬。
据了解,捐献者和执行人先要到市红十字会领取《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申请登记表》,填写后再到市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申请捐献者死亡后,由其生前指定执行人与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商谈接受遗体的有关事宜,帮助完成亡者捐献意愿。如有直系亲属,办手续时本人需要征得其直系亲属的同意。本报记者唐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