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集贤鼓乐历来是传男不传女,但担心失传,几年前开始传授给女的本报记者 陈团结 摄
冬日的农家小院里,冷风吹在脸上有些刺疼。几条长板凳在院中围出一个方形场地,西边正中坐着个6旬老人,他神情专注而陶醉,两根鼓槌在面前的三个鼓上上下翻飞。吹笙的、吹笛的、敲锣的……13名表演者中有近半老者,悠扬古朴的旋律在小院里回荡。旁边的椅子上,一长胡子老人一手拄拐,一手跟着音乐的节拍在大腿上拍打……
曲毕,几名妇女早已按捺不住,匆匆忙忙地往门外跑,“家里还等着我做饭呢。”一妇女羞涩地笑着说。“她们有的要接娃、有的要做饭,家里离不开,都是抽空来演出的。”一名参加演奏的老者无奈地解释。
相传“安史之乱”后流传民间
集贤鼓乐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传人的消息刊登后,昨日上午,在现任社长田效黎的家中,周至县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为记者表演了5首曲目。这些曲目有的古朴浑厚极具气势,有的节奏徐缓别致,感动着听者。
集贤鼓乐是西安鼓乐的一支重要力量,乐谱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俗字谱。据《周至县志》记载,集贤鼓乐可上溯至秦汉,盛于唐宋。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在处死杨贵妃后遣散了宫廷乐班人员,乐班便结队南行,过渭河后,先在李唐王朝的宗庙———楼观台宗圣宫中避乱,后因生计到集贤古堡落脚,他们一面演奏,一面传授技艺给当地民众。
今年64岁的田中禾是集贤鼓乐社的第46代传人,也是上一任社长,现在仍是演出的核心。自从2000年弟弟田效黎加入鼓乐社后,他才逐渐将传承集贤鼓乐的重担转交给了今年46岁的弟弟。据他介绍,在2000年鼓乐社最鼎盛时期有四五十名成员,现在由于外出打工等原因,只剩了二十多人,平时能凑起来的只有十几人。
女成员白天干活晚上排练
“刚开始学还挺难的。”44岁的张响亮是该社招收的第一批女成员之一。她说,2000年时,为了把鼓乐传承下去,鼓乐社动员村里人都来学习。丈夫的爷爷、娘家的叔叔都在鼓乐社,在家人的动员下,她也加入了鼓乐社。当时已38岁、又没有任何音乐底子的她为学鼓乐吃了不少苦。“那时候真的很辛苦,白天干活已经很累了,晚上还要到鼓乐社排练。因为上年纪了,学东西也慢,学了一年才学会的。”但坚持下来后,张响亮慢慢喜欢上了,如今她在社里吹笙。
26岁的小伙张俊是社里最年轻的成员,他的一头披肩发颇有点艺术家的风范,在鼓乐社成员中显得格外惹眼。他说,2000年他高中毕业后,村里的鼓乐社正在招人,“学这个不用钱”,他便报名加入了鼓乐社。他说,他打算继续学下去,为集贤鼓乐延续“香火”。
报名热线继续开通
据集贤镇招商办主任姚育林介绍,近年来,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音乐家纷纷到集贤镇来倾听鼓乐,称赞集贤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交响乐”、“音乐的活化石”、“中华之瑰宝”。“但要将鼓乐发扬光大,光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面向社会。”姚育林说。
昨日,本报关于集贤鼓乐招收传人的消息刊登后,已有20多位市民打电话要求报名,其中有十七八岁的学生,也有五十多岁的退休人员;有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也有政府的公务员、社科院的研究员,更多的是普通的热心市民。他们都表示,为了传承古文化,愿意学习鼓乐并将其发扬光大。只要您对鼓乐有兴趣、年龄在18-60岁,可继续拨打本报的热线029-88880000报名。本报记者 王黎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