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昨日,为期38天的寻找白鳍豚之旅到达终点站武汉。科考队遗憾地宣布,来回3336千米的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极为渺茫。
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自上月6日开始,在宜昌至上海长江干流江段搜寻白鳍豚,以评估这种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现状以及它们的栖息地情况,并为下一步的保护做基础性工作。 考察集中了25名国际一流专家,并首次全面引入了声学考察方法,精确度与可信度大大提高。
然而,考察的结果令科学家们失望。担任科考负责人的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博士介绍,从行程上看,考察活动覆盖了白鳍豚的所有历史分布江段,声学考察和目视观测的结果,都没有发现白鳍豚,江豚数量也呈明显的锐减趋势。这个结果表明,长江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两种顶级捕食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长江生态与环境不容乐观。
科学家们强调,没找到白鳍豚,不代表白鳍豚已灭绝。王丁博士说,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的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现在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毕竟两年前还有野外观测到白鳍豚的记录。
据分析,本次科考可能存在遗漏的地方,包括考察船只覆盖长江干流,没有进入支流和夹江;每日观测时间只有一天的三分之一,不排除天黑后有白鳍豚悄悄从身边游过。同时,由于白鳍豚在长江中分布的密度太低,即使最严格的考察设计也难以确保在考察的江段内发现所有的白鳍豚。
王丁博士说,如果长江不能支撑白鳍豚的生存,也意味着不远的将来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从白鳍豚的濒危现状中吸取教训,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及时开展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据悉,以中科院水生所为首的中外科学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白鳍豚和江豚保护工作,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1980年至2002年,世界上惟一一头人工饲养成活的白鳍豚“淇淇”,曾在水生所内生活了约2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