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促政治是发展方向
经济的快速融合,似乎正在渐渐缩小政治尤其是民心上的分歧。
在海峡西岸的厦门,“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巨型标语分外显眼;而海峡东岸的金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与之遥遥相对。“都是一个中国嘛,”李炷烽每次看到这两幅标语都会感慨万千,“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一个常态,炎黄子孙都应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
毗邻的地缘优势,加上两地之间强烈合作的意愿,都使“厦金一体化”看似应该水到渠成。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成立大陆管辖的‘厦金特别市’,是否会触发‘台独’分裂势力再次叫嚣‘划峡而治’的狂热?”一位学者在肯定两岸尤其是金厦融合是必然趋势后,仍不无忧虑。而即使是提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金门县长,也直言实践自己的设想还要看两岸的主管部门,如果对相关争议仍无法形成共识,则在地利和天时面前,一体化之路或仍将漫漫无期。
让李炷烽感到欣慰的是,11月15日,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他的“一国两制试验区”设想做了公开的回应:“大陆欢迎台湾的有关党派、团体和有关人士与我们就发展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交换意见。”
“我不是异想天开”——专访金门县长李炷烽
一个月过去了,李炷烽这个大胆提议“一国两制试验区”的主角现在在想些什么,他又如何看待该话题引发的不同争议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报道 自11月6日金门县长李炷烽有关金门建立“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公布后,在两岸民间和学术界反响强烈。如今,一个月过去了,这个大胆提议的主角现在在想些什么,他又如何看待该话题引发的不同争议?12月5日,《国际先驱导报》连线金门县长李炷烽,听他细说究竟。
“有目标,才有方向”
《国际先驱导报》:你为什么会提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设想?
李炷烽:其实,我正式发表类似的看法已不是第一次了。这次只是因为金门县议会要我去做正式报告,(内容)比较完整,而且是在正式场合,所以才会引起轰动。
事实上,相关工作我们一直都在做,包括“小三通”的实现。有了这6年“小三通”的经验和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大胆往前推进。就金门来看,“小三通”只是过渡阶段,并不能完全符合金门的需求。
《国际先驱导报》:提出这个构想之前,你是否想到过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李炷烽:我有预感,因为这种东西很敏感,特别是台湾对“一国两制”不太乐意,当然会引起他们的紧张。但是我觉得关切未来中国前途的每个人都会关心(这件事)。
《国际先驱导报》:有人说你是异想天开。
李炷烽:(沉吟片刻)这样的评论很正常。在我们这个地方,甚至完全否定我的观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最怕大家避而不谈。只要肯拿出来谈,就可以慢慢产生一些交集,所以我不怕批评,有批评也会增进彼此的认识,但我绝不是异想天开。
《国际先驱导报》:金门县议长谢宜璋曾表示,你的想法“理想与现实脱离太远”。
李炷烽:总要先有理想啊,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嘛。
《国际先驱导报》:那你觉得你的想法和现实远吗?
李炷烽:基本上我觉得金门对此不仅不陌生,而且我们已经在这样的体制下生活了几十年。在战地政务时期,金门和马祖过去是两岸对峙的最前线,有着不同于台湾的制度,这个制度先后执行长达36年之久,假如包括之前更集权、更高压统治的军管时期,就更长了。
老实讲,一直到1992年,金门和台湾都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金门人到台湾还要申请“出入境证”,大小金门一水只隔,同一县里来往通行都要出具路条。不仅金门和台湾的货币不能自由流通,甚至物资来往也受到很多制约。
“报告不是我一个人杜撰的”
《国际先驱导报》:基于两岸的现实,你觉得这个想法是否有些超前?
李炷烽:报告也不是我一个人杜撰的,我也请教过一些专门研究两岸关系的专家学者,他们提供给我很多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一个综合。
《国际先驱导报》:为什么有些人大声反对你的提议?
李炷烽:假如是专家学者对我有很严厉的批评,那我恐怕要重新审慎地评估。但就我的了解,现在反对的这些人基本上属于台湾地方政治人物,他们看到我的发言,就担心会引起台湾当局的反感。
不瞒你说,这些人有些学识也不高,还停留在过去那种被统治的思路。很简单,他们觉得这样讲会得罪台湾,万一台湾不给预算不给经费怎么办?他们是比较现实的。但我觉得,作为政治人物不仅要计较眼前,更要绸缪未来。
台湾现在已经陷入困境,我也很担心未来即使政党再行轮替,观念还没有改变,两岸关系没有进展,到时候吃亏的恐怕还是台湾。既然台湾不能走出困境,为什么不能听听金门的呢?金门跟大陆还是比较熟悉的。
“金门宁愿做‘牺牲品’”
《国际先驱导报》:“一国两制试验区”的特别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
李炷烽:我是觉得从民生经济、科技、文教等方面展开各种合作,使两岸隔阂这么久的一些思想差距、思维模式能够慢慢融合。这种自然融合比用政治手段甚至强硬的军事手段解决,可能更易产生长远的正面影响。
台湾目前围绕“统独”议题纠缠不休,造成内部严重的隔阂甚至分裂,这也不是台湾之福。如果台湾都不能稳定的话,未来两岸关系又该何去何从?所以不如拿金门做个试验,在过去经验之上,让金门寻求两岸可以接受的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台湾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说不定可以为两岸找到交集。金门如做得好,台湾方面也会仔细评估,选取好的部分来借鉴。我们愿意也可以做个试探者,甚至我们宁可当一个“牺牲者”。
当然,说“牺牲”是客气话,站在金门县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是从金门的角度、金门的利益来考虑,但这个不是仅仅属于金门的。金门如果能成功,两岸都给予政策支持,就会带动很多两岸的认知,这对台湾的影响会更深远。
“基本教义派一定会后悔”
《国际先驱导报》:11月15日大陆国台办针对您的建议做了回应,你有何感想?
李炷烽:我注意到了这个回应,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会集思广益,请专家学者再提意见来完善。
《国际先驱导报》:除了通过媒体外,你是否与两岸相关部门有过直接的沟通?
李炷烽:现在我们与大陆来往并不方便,在台湾那边,“立法院”也很关心,他们有向我们索取相关资料。
《国际先驱导报》:台湾有人曾叫嚷“划峡而治”,提出“放弃金门”,你怎么看?
李炷烽:我觉得他们太天真了。一些人为了选举,不得不受控于基本教义派,以此来换取选票,这些人将来一定会后悔。
《国际先驱导报》:还有评论说你释放出这个构想,客观上成了金门县一次成功的形象公关。
李炷烽:那大概是附加的价值,我不会通过媒体炒作,我们是很诚恳的。
《国际先驱导报》: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
李炷烽:现在侨界也在关注这个问题。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提出,人家会觉得不足为奇,假如有更多的人来发言参与,效果会更好。先有信仰,再有宣传,我们现在就是在宣传,一定可以达成目标。当然,我提出这个想法后,去大陆的机会更低了,因为“陆委会”可能会害怕。
《国际先驱导报》:你预计一下,实现厦门和金门的一体化,还要等多久?
李炷烽:这要看两岸主管部门了,只有暂时搁置争议再说,才可能找到交集。
台湾人看“两岸试验区”
作者 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 李景华
金门和厦门所能扮演的,是示范性的工具角色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金门对于台湾的意义而言,战略的意义仍然大于经贸。尽管两岸在军事上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剑拔弩张,但是五十多年来的前线角色,毕竟造成一种“路径依赖”,虽然还没有到“锁入”的阶段,但也并非短时间可以改变。不论蓝绿谁“执政”,台湾当局在军事上仍然保持相当高度的戒备,因此金门本身的角色可谓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矛盾:它同时是两岸交流、也可能是交锋的第一线。
因此,两岸寻求发展的突破口,不能单从金门本身,还需回到两岸高层的立场。毕竟两岸是指台湾与大陆,而非金门与大陆。同样对大陆而言,“三通”的目的也不仅仅只要金门跟厦门通就好。金门和厦门所能扮演的,是示范性的工具角色,如果“小三通”成效显著,则可以吸引两岸进一步的开放。但就目前的成效判断,显示“小三通”并不如预期。要使两岸进一步发展,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小三通”上,而是让“小三通”的阶段性任务早日完成,成为重要的中继站(至少是特区)而非只是试验点。
不可否认,两岸关系的起伏一直受到“统独”意识形态的影响。即使是泛蓝政党,在争取选票时也必须强调“爱台湾”的亲本土路线,而尽量避免提及“两岸”等敏感的议题,尤其是表态。所谓表态就是选边站的意思,你不能站在中间同时表示爱台湾也爱大陆,那样会有见风使舵之嫌。尽管两岸应力求的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在争取民众对政策的支持上,仍必须强调对己方有利的层面。
目前仍有许多台湾人对大陆缺乏正确,甚至是足够的认识。这也和早年教育上突出敌我意识,而民进党上台后强调本土有关。当然大陆本身快速的发展令人目不暇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今,众多台商日渐把重心移往大陆,而台湾从事第一、二级产业的青年则娶进越来越多的大陆新娘。但是这两方面的交流是固定且有限的,同时到了一定的程度,还可能会制造出经济和社会上的一些隐忧和断裂。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