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河北候选人物(17)刘默涵:在感恩与回报中快乐生活
由于受助,顽强的刘默涵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由于受助,刘默涵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愈加坚定。于是,在自己家里尚未脱贫的状态下,刘默涵毅然创立了“默涵助学金”,组织多名北大状元四处奔波作报告筹款,以帮助同样家境贫寒的学子。她说:“在生活里,你永远不是最苦的那一个。”
事迹回放
2003年,当家境贫困的刘默涵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拿到了一份收费通知单,这让她和家人犯了愁。 入学前,刘默涵幸运地得到了本报与省福彩中心共同举办的“福彩助学”活动的资助,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从此,刘默涵开始了边上学边打工的生活,最多的时候,同时兼三份家教。为了省钱,刘默涵“规定”自己一天只吃3元钱的饭菜。她利用周末到博物馆做解说员,晚上顾不上回宿舍又匆匆赶去做家教。冬天她骑着车子,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灌进衣服里,胃也饿得直痛。她流着泪告诉自己,生活苦不是放弃的理由。
在这样的艰难岁月中,刘默涵不仅完全解决了自己上学的各种费用,还每年都带回1500元供家用,并给妹妹攒够了上大学第一年的几千元学费。放假回家,当舅舅粗糙的大手接过她用打工钱买的豆浆机时,稳重、刚强的庄稼汉哭了。
除了回报家庭外,刘默涵没有忘记社会对她的关爱,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她总在寻找机会回报社会。
2005年的寒假里,刘默涵从她的母校———无极中学的学校领导和老师那里了解到,还有很多贫困的学生在学业与生活之间挣扎,就决心要创办一个助学金项目。
刘默涵在无极中学开办了英语培训班,同时还组织了几场向同学们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讲座,将挣来的一万多元钱全部分发给十几位家庭贫困的学生,使他们能够继续完成学业,考取理想的大学。2005年8月31日,“默涵助学金”第二次发放,共资助27名贫困学生,并为其中4人找到了长期资助。
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创办助学金的故事在燕赵大地上传开。在扶贫的道路上,刘默涵也一发不可收。
2006年暑假,刘默涵组织在北大就读的全国各地“高考状元”,通过讲课的方式,为河北的贫困学生筹措更多的助学金。他们先后在无极、邯郸、唐山、石家庄举办了4场“北大状元”报告会,在各地激起强烈的反响。
刘默涵说:“一颗感恩的心,让我感到幸福;一颗施恩的心,让我感到轻松、踏实。在感恩和施恩的互动中,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我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在生活中加点情与义,我们的生命将变得更具色彩,我们的生活将摒弃更多烦恼!”
报道影响
刘默涵是本报长期关注的一个人物,从2004年开始,本报就以《贫寒挡不住精彩》为题报道了她在大学一年级的生活,随后,她发起“默涵助学金”,组织“北大状元”报告会,本报都进行了全程追踪。现在,刘默涵的事迹在燕赵大地已家喻户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媒体都作了跟进报道。
现在,刘默涵荣获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服务之星”,并被北京大学通报嘉奖,2005年被北京市团委、北京志愿者协会评为“第六届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杰出青年志愿者”,2006年荣获石家庄市“感动省城2005年十大人物”,被北京市团委、北京志愿者协会评为“2005北京十大志愿者”,荣获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并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05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主要报道
2006.05.29
《“刘默涵助学金”已惠及37人》
2006.07.14
《刘默涵携“北大状元”河北传经》
2006.07.27
《刘默涵:扶贫是我一生的事业》
感动反馈
王小芬 盲人四兄弟
因爱的施与,保护着16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苗;因母爱的重现,重塑起16个少年对生命,对生活和家庭的憧憬。
视障带来的不便,并未埋没对母爱的珍惜;凭超强意志,不懈的努力,开垦土地,幸福生活,展现出璀璨夺目的人生。
———读者新生(本报已收到新生先生捐款1600元,两家各800元)(实习生王峻/整理)
感动热线:0311-88631208 13933172818
电子邮箱:yzdsbxwzk@vip.sohu.com 本报记者 刘彬 文/图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