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这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上海港码头号子”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昨日获悉,本月浦东已经正式递交了“上海港喊号子”和“浦东说书”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目前这两个项目已经通过市级专家的评审。
(记者 吴晓青)
50年形成特色“码头号子”
提到“上海港码头号子”,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闵雪生告诉记者,一年多前,浦东作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就开始了地毯式搜索,当时就发掘出了一批“上海港码头号子”等颇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嗨~嗨~!”在接受采访时,闵雪生当场就哼唱了起来,声音显得特别有节奏和特色。据介绍,“码头号子”距今有50多年了,起初是码头工们搬运货物时为了掌握节奏,逐渐形成的曲调,而且南腔北调各不相同。浦东的塘桥街道自开埠以来就是上海港码头较为集中的地区,来自湖北、江苏等全国各省的码头工人在此聚集,形成了不同的码头号子风格,各具特色。
另据记者了解,与“上海港码头喊号子”相比,“浦东说书”的年龄要大很多,距今大概有百年历史了,主要发源于浦东张江镇,它是通过一种俗称“刮子”的伴奏乐器,边打边说、伴随演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流行,但后来专业表演团陆续解散了,当年的专业说书人难以寻觅了,后继乏人。
“号子”申报成功希望大
“上海港码头号子”和“浦东说书”都鲜明代表了上海本地文化的特色,具有典型性,本市专家评审团对前者给予了充分的评价,“这记录了上海港口文化的发展,由于收集资料齐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希望。”
据介绍,目前塘桥街道已经收集了较全面的历史资料,寻找到三代老码头工人可以重现当时的情景,不久前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还专门编排了一场舞台表演,其中经过艺术加工的“上海港码头号子”令人耳目一新。
同样,目前已经发现的文化遗产中,浦东方言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由于单独的语言形式不能作为文化遗产申报,而要借助语言载体来实现,浦东的语言载体就是浦东说书。但“浦东说书”申报的过程就显得比较坎坷,有关专家表示可能“希望不大。”
“早在去年,我们就向国家文化部提出了‘浦东说书’的申请,但由于资料的匮乏未能如愿。”昨天,浦东新区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随着1987年上海春江沪书团解散,浦东说书专业表演团体不复存在。随着岁月增长,专业说书人相继去世,近乎绝迹。
记者了解到,历史资料收集的困难,是“浦东说书”申请国家非物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一定努力今年再次提出申请。
成立专门展览室进行保护
“不管申请是否成功,先保护起来再说。”昨天,闵雪生如是说。
据了解,这个星期,浦东新区文化指导中心已经开始收集所有的资料,本月将专门成立一个展览室,将包括“三林刺绣”、“高桥松饼”等在内的一共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这一方面是对资料的最好保存,另外一方便还能供市民参观,激发它们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