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记者何永刚,11月30日在面对受访者下跪后,做出了回跪的举动。
“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看到一个年龄跟父亲一样大的老人,和姐姐一样的孕妇跪在自己面前时,作出的自然反应而已”。
3958名网友参与主题讨论:2837人支持“记者的跪地是为了体现一种公平,道义,优良的道德传统”;而1121人则认为“记者下跪很不正常,这样的下跪没有合适的理由可以张扬,而且屈尊了自己和受访者的地位”。
针对网友的一些疑问,本报采访了包括四位曾获得“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称号的曲长缨、王克勤,朱玉、陈峰在内的十位记者。
十位记者均表示能够理解何永刚回跪的行为,但七人表示不会选择以回跪方式来表示尊重。有人认为“记者的工作是记录,而不是表演”,也有人认为“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应该体现在他完成本职工作上”。三位表示赞同的记者中,有人认为“以回跪表达尊重,是不会过头的”,“在当时那种境况下,回跪比所有的语言更能表达记者的心情”。
6名记者讲述“跪”故事
10个受访记者中有6个不只一次遇到采访对象下跪,还有1个记者被采访对象当作“青天大老爷”。
这6个有此遭遇的记者中,2个忍不住落泪,4个觉得“惊恐”、“担待不起”。但他们都没有还以跪礼,而是赶紧把采访对象搀起来。
王克勤:我很惊恐,赶紧搀他起来
一个60多岁的老人冲着我就跪下了,那时我才20多岁,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
那时我当记者才三年多时间,在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乡新地村调查农业税费的事情。好多农民都来找我反映情况。
一位60多岁的老人进来后,冲着我就跪下了,毫无征兆的。我非常惊恐,赶紧跳下炕,搀他起来,“不能这样,我担待不起”。一是因为老人的年纪,另外就是“跪”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最高礼仪。
后来,我又经历了多次。在甘肃省岷县堡子乡,三四百农民跪在了我的面前,反映乡干部选举作弊。我很震惊,赶紧跑上去,一边喊一边把他们一个个地扶起来。
王军:令我猝不及防的下跪
第一次碰到受访对象下跪,令我猝不及防。2000年的12月份,我还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上班。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进我的办公室后,“哐当”一声就跪倒在我面前。她脸上的痛苦我都能感受到。但当时能做的就是赶紧扶起她来,让她别跪,有事好好谈。尽量让她平静下来。
朱玉:我的眼泪忍不住了
2002年,我去河南朱裴店采访矽肺,一种职业病。采访对象刘心祥老人已经70多岁了,带着5个孙儿孙女过日子。他四个儿子,除了最小的儿子出外打工遇到了车祸,一条腿瘸了,其余的三个儿子都是得矽肺死的,儿媳妇又改嫁了,一家过得相当苦。
采访完,我从口袋里掏出了二百块钱给老人家,当时他就把孙子孙女给扯了过来,让他们给我下跪。我自己也是孩子的母亲,见他们一跪,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
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这么一点,而且也是应该做的,却得到了这么强烈、中国最高礼仪的感恩方式。这是感情上无法承载的。
卢跃刚:能做的只有扶他起来
我是1999年第一次遇到了这种事儿。浙江某个村的农民,40多岁,被他们村里推选出来,到北京反映田地被侵占的情况。他讲述了村里人的遭遇:他们曾告到了法院,但法院不受理,还以扰乱治安之名给这些告状的人判了刑。他也因此被判了半年;还被人拿电棍击了生殖器,阳痿了。
我请他到办公室介绍情况,他一进办公室,就跪在了我的面前。尽管我估计他也不是第一次向人下跪了,但我心里仍然很震撼,毕竟对他来说,这是惟一能表达他心情的。而我能做的只有把他扶起来,继续听他讲他的遭遇。
曲长缨:平静叙述比下跪更打动我
遭遇受访对象下跪已经有N次了。一般情况下,我还是比较冷静和理智的,想了解真相的愿望占据了上风。相比于受访对象的下跪,那种平静的叙述反倒更能打动我。
1998年4月份,黑龙江伊春市的一个林业局因为没有及时通知洪水到来的消息,几千名群众被困,当地群众的意见非常大。在采访死亡家属的时候,他们竟然都给我们跪下了。虽说心里真的挺难受的,但没想过给他们回跪。我们就赶紧劝他们起来,“你看有什么话,就跟我们说,跟我们反映……”
曾鹏宇:一个求字,重若千钧
我遇到的两次采访对象下跪都发生在2003年, 11月份那次是在平舆采访特大杀人案时,与此事不相关的一对夫妇在我住的宾馆门口等了一个小时。要不是我出去扔东西,他们就那么站着,大冷天的,也不伸手敲门。
老夫妇都有60多岁了吧,一看就是老实本分的人。他们带着被警察打瞎眼睛的孩子。老父亲跟我说了情况,没等我说话,补了一句“我知道你这次来是为了那些孩子,所以也不敢麻烦你别的,只求你看看这份材料。”瘦弱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忽然就跪下了。
满头白发的老人给我这么个年轻的后生跪下了,让我承受不起,天底下又有谁能承受得起?我连忙去扶,居然扶不起,只听得她低低地说了一句,县政府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只有找你,求你一定要看我们的材料。一个求字,重若千钧!
而我的眼泪终于在他们走后不争气地掉了下来。
记者:你跪不跪?
-杨海鹏:记者不是演员,现场不是舞台
-陈峰:回跪是一种选择,难道记者要站着采访?
10个受访记者中有7个认为不能以回跪方式完成采访,只有3个认为“回跪也是一种选择”,“用回跪来表达对受访者的尊重并不过头”。
记者不能回跪
-曲长缨:记者应该是客观的记录者
在采访中,我看过有些受访对象不仅下跪,而且还向记者磕头的情况。越是这样,我了解事件真相的欲望就越强烈。我不会因为有人给我跪了,就偏向一方,记者应该是个客观的记录者。
-杨海鹏:记者不是演员
如果回跪,就太个人化了,太戏剧化。往往这样的跪求,对人是某种程度上的恭维,也会让记者对自己的定位产生错觉,记者的能力被放大了,这是可怕的。
虽然记者的一些文章,可能能促使几个部门解决问题。但记者只是客观的记录者,如果沉湎于那些弱者给你的角色当中,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一剂毒药了。
1998年长江洪水时,很多记者到了一线,明明没有必要站在水里面报道的,非得站到水里,其实就是有表演的成分,他们太入戏了。你自己只是一个记录者,干嘛要把自己当成演员,把现场当成一个舞台?
-朱玉:交警不必为了尊重司机跪着指挥
不能因为跪着的是一位长者,记者就还以跪礼,除非下跪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我的写作或者是采访。
老人下跪,我会过去搀扶他起来,而不是我也给他跪下。在工作状态中,记者完全不必用下跪来表示尊重。不能说交警为了尊重司机,就用下跪的方式跪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吧!他只是一个执法者,只要把交通维持好就是对司机的一种尊重,而司机对乘客的尊重,就是集中精神开好车。记者对受访者的尊重,就是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克勤:让下跪者明白,这些权利本属于他们
我不赞成回跪的方式。情急之下有这样的动作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尊严的站立地活着。
其实记者只要跟下跪者把道理讲透,他们就不会跪了。要让他们了解,法律是会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的,记者不是在学雷锋,只是在履行职责。这样对方就不会觉得欠你的。
-王军:以独立立场来了解真相
我干嘛要跪呢?记者不必以跪来表示什么。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以独立立场来了解真相,而不是为某个采访对象控诉。任一事件,记者都应该客观,对报道进行平衡,这个平衡指的是信息来源。
-曾鹏宇:回跪无效
回跪有用?如果无效,那么就不要去表现这样的姿态。
-卢跃刚:自己不回跪,但理解回跪
不会采取回跪的方式,但能理解回跪的记者。
这是他当时的情绪表达,再正常不过。记者又不是青天大老爷,当他无以回答的时候,用这种方式来回答求助于他的人,这个是自我心灵的救赎。
什么你是记者,可以不跪,这玩意逻辑不通嘛。记者首先是个具体的人,其次才是记者。
记者回跪也无妨
-陈峰:回跪也是一种选择
尽管我对跪这种方式很反感,但如果实在劝不起来,又必须接着采访,回跪是一种选择啊。难道你要站着采访吗?
记者是承受不起这种跪的,加上对方的年纪又比我们大,那就回跪吧,一是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是告诉对方,您这样做未必合适。
-李振盛:以回跪来表达尊重不过头
早年在从事摄影工作的时候,我也曾用各种姿势,包括跪着、躺着的方式来拍摄。现在成为受访对象时,也接受了记者跪着采访我。
有一回,德国的记者采访我。全程45分钟里,他一直跪着,这位记者在德国也是知名记者。我多次让翻译示意他坐着采访。但是人家拒绝了,说跪着采访是他的工作方式。
而有一回在墨西哥开会,新华社一个记者也是跪着给我拍照。他们觉得跪着就是一种工作状态,和尊卑完全没有关系。批评者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这种尊重弱势群体的做法,我觉得很好。难道尊重有尊重过头的吗?
-曹爱文:语言不如回跪能表现心情
在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我当时心情的时候,可能会回跪。这样能让他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我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情。要让采访对象感觉到你们之间的平等,让他感觉你是真心想帮助他们的时候,这样做有可能是最好的。因为此时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
他们为什么要跪?
-卢跃刚:受访者下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践踏
-曾鹏宇:他们只能用中国人最沉重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寄托
在讲述这些辛酸“跪”故事时,10名记者都不约而同提到,受访者跪的不是记者,而是他们心中的那线希望。
比较起记者该不该下跪,这10个记者更热衷于回答的问题是,老百姓为什么要给记者下跪?
有一半以上记者希望,采访对象不要再下跪,让“下跪”或者“回跪”不再成为我们注目的焦点。
-陈峰:我反感把自己当青天的记者
我反感跪,是觉得有些人腿太软,搁谁都跪,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是真情所至。我也反感那些把自己当青天的记者,他们把人家跟他下跪当作荣誉。记者解决了问题,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大能量,而是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记者这个职业更多还是传递事实,记录者嘛!
-卢跃刚:下跪的受访者精神上不强大?
受访者下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践踏,社会上很多救助渠道被堵塞,他们在被打击、雪上加霜下,去寻求救助,他们用这种最能表现这种心态的,甚至是苟全性命的表达方式,草根只能这样了。
有的人认为,“一些采访对象动不动就跪着,觉得他们应该从精神上强大起来”,说这种话的人不懂得社会心理,不懂得社会情境状态嘛,什么叫做精神强大起来?不下跪就精神强大了吗?
受访者给记者下跪,很多时候跟尊严和伦理无关。在他看来,以下跪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可能是真实的,得当的。就像陕西一个被毁容的妇女,见我就把自己的裙子撩开,让我看她被硫酸毁掉的身体,一个女人让陌生人看她的身体,这不是更令人震撼!特殊的情境是不能用一般的伦理观来度量的。一个沉冤似海的人,他应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曲长缨:下跪者对记者预期过高
老百姓跟记者下跪是因为该作为的部门没作为,于是他们对记者产生了很大的预期,他们下跪是有急切诉求的。而实际上记者的能力是有限的。
-曾鹏宇: 他们是给自己的希望下跪
受访者下跪无非两种可能,一是表达感谢,一是希望得到帮助。无论是因为哪种方式向记者下跪,是他们对心中尚存的希望的一种寄托。他们的下跪不是向记者下跪,如果一个法官、一个检察官或者是一名医生、老师能帮助他们,他们都会下跪。尤其是愿望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达成时,他们只能用中国人心里这种最沉重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寄托。
-王克勤:让受访者有平等、法制意识
受访者给记者下跪会给记者带来更大的压力。有个人冷不丁给你跪下,你会不会傻在那里?人心都是肉长的。
其实,我们做记者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要有尊严的站立地活着。因此要让更多的人有平等意识,有法制意识,这才是我们的职业更深层的意义。
◎十位记者介绍◎
◎王克勤◎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曾推出《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等一系列深度调查报道。2003年被央视评为“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陈峰◎
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因新闻作品《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获得“2003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称号。
◎朱玉◎
新华社国内新闻部主任记者,因揭露“龙胆泻肝丸事件”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曲长缨◎
央视《焦点访谈》记者,在揭露“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阳泉沟煤矿特重大矿难瞒报死亡人数”后,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之一。
◎卢跃刚◎
原《中国青年报·冰点》副主编,长篇报告文学《大国寡民》被列入1998年文学类10大畅销书。
◎杨海鹏◎
原《南方周末》记者,现为《财经》记者,经典作品《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
◎王军◎
新华社主任记者,曾在新华社北京分社就职,现调入新华社《瞭望周刊》。曾出版《城记》一书。
◎李振盛◎
做摄影记者20年,退休后旅居纽约,出书办展游走世界。《红色新闻兵》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6年入选“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
◎曾鹏宇◎
《北京青年报》记者,曾在“平舆特大杀人案”报道中质疑被害者人数。获2004年十大风云记者提名。
◎曹爱文◎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主持人,今年7月在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挺身救人,被评为“中国最美女记者”。(记者 徐英)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