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为期38天的寻找白鳍豚之旅到达终点站武汉。 科考队遗憾地宣布,来回3336千米的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自上月6日开始在长江干流搜寻白鳍豚。考察队集中了25名国际一流专家,并首次全面引入了声学考察方法,精确度与可信度大大提高。
科学家们强调没有找到白鳍豚不代表白鳍豚已经灭绝。王丁博士说,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的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现在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毕竟两年前还有野外观测到白鳍豚的记录。
记者了解到,以中科院水生所为首的中外科学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白鳍豚和江豚保护工作,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1980年至2002年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成活的白鳍豚“淇淇”曾在水生所内生活了约22年。(记者 沈翀)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覆盖白鳍豚历史分布江段的长江科考未寻找到最后的白鳍豚,科学家们称这个结果证明白鳍豚种群状况极度濒危,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师魏卓介绍,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
目前中外科学家普遍认同四大原因导致了白鳍豚在20年的时间内几近消亡。
首先,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魏卓说,一方面随着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里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其次,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魏卓说,船舶的噪音污染,将白鳍豚的正常生活彻底打乱,干扰了它们的声呐系统,造成白鳍豚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剧。在收集到的因此致死的白鳍豚标本中,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断。
再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魏卓说,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有2头怀孕的雌豚。
此外,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魏卓说,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 (记者 沈翀)
江豚数量也在锐减
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6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13日结束。专家认为,目前长江江豚的数量总计在1200头到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中外科学家建议有关部门立即加强对江豚的保护工作,避免白鳍豚的濒危现状在江豚身上重演。
长江江豚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内陆水域,是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自上世纪80年代起江豚数量一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1984年到1991年间13次考察结果推测,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为2700头,1994年的考察结果认为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2000头。
本次科考显示目前江豚数量还在进一步下降。担任科考负责人的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博士介绍,根据初步分析,在宜昌至上海长江干流江段中,江豚数量仅为700头到900头,结合近年对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调查分析,估计整个长江江豚种群共计在1200头到1400头。
王丁博士说,江豚数量锐减在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以江豚分布最为密集的鄱阳湖为例,这里的水质状况明显变差,四处都是成群结队的挖沙船,根据以往的经验江豚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安身。(记者 沈翀)
白鳍豚简介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