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媒体资源库 >> 资料区 2006-12-1417:07:38打印我要说说文化学者谈龙图腾:挖掘中国龙的和谐元素南方日报
今天,我们怎么看龍图腾?
本报记者就“废龙”话题,采访朱大可、吴思、王晓渔等多个文化学者
导语
日前,一则题为《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消息称,由上海学者吴友富教授领衔的“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个课题如果完成,中国形象标志将有可能不再是“龙”,他们所塑造的国家新形象标志,很有可能将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之所以要“废龙”,皆因“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应该凸显出和平、和谐的理念,但是‘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因此,在重塑和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时,应该非常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此后几天,这些语句被读者一再引用和抨击。某门户网站的调查显示,参加调查的10万余网友中,9成以上反对吴教授的观点,认为应当以龙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
正在事情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吴友富教授通过媒体澄清,这场风波是一次误读,以及据此引发的误报。他表示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可以注意挖掘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他还期待通过对“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研究,构建和谐文化,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当然,这一课题中完全没有改变“龙”作为国家标志的内容。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松了一口气,感叹:“幸好是假消息!”有人分析:“暂且不论这条新闻的真假,就人们对它的反应来说,中国龙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一条错误的新闻就有那么多人跳出来反对,那如果这条新闻是真的……”也有人思考:“即使目前还没有人从官方渠道或者公开提出这个问题,但在日常言论中持‘废龙’观点者并不少见。”抛开这个事件本身,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文化符号和西方语境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文化冲突问题。如果吴教授的本意是向老外宣传中国龙的话,那么他的无心之举倒是率先引起了国人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和反思。
中国龙与西方龙完全不同?
中华民族选择龙凤这样的文化符号,经历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漫长历程
在中文里,中国龙和西方龙都称“龙”;在英文中,中国龙和西方龙都叫“Dragon”,普通的中外老百姓都很难搞清楚它们有什么区别。然而,它们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青年学者、历史学博士王晓渔告诉记者,在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龙象征一种被奉若典范的神性,屠龙术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技艺;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龙象征着一种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兽性,屠龙是对英雄的考验。同样出于虚构,中国取各种动物之长、进行器官移植,从而使龙成为“完美的动物”。在基督教的象征体系中,龙却是撒旦的化身,代表着邪恶力量,它被圣母玛利亚踩于脚下。
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进一步介绍,西方的Dragon只是对少数几种动物的集合,神性小而单一;中国龙是对许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产生的神物,其神性大而丰富。西方的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地位不高,无足轻重,中国龙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是吉祥嘉瑞的象征。我们民族创造和选择龙凤这样的文化符号,经历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漫长时光,它凝结、寄托着各个时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
其实,中国神话故事中也有关于恶龙的记载,但文史悬疑小说《龙迹》的作者岩铁认为这并非主流。根据传统的、主流的看法,中国龙代表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仁义、和平、威而不武。
王晓渔认为,对龙的不同看法,恰恰说明了不同文化传统关于人性的不同预设。张灏先生曾提出“幽暗意识”这个概念,指对人性中与宇宙中与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中国的儒家传统往往与幽暗意识相抵触,追求统治者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圣王”;而基督教以幽暗意识为出发点,相信人可以得救,但不相信人在世界上有体现至善的可能。由于对人性的理解不同,前者希望执掌权力者能够通过道德培养来净化权力,后者则试图从制度上防范权力的泛滥。在封建时期的中国,龙不仅成为神性的象征,还逐渐被纳入皇家意识形态的阐释系统,成为帝王的吉祥物。
龙为什么不能做吉祥物?
挖掘中国龙的和谐元素
尽管中国龙和西方龙本质上如此不同,但因为“Dragon”这个名词容易引起部分西方人的反感,龙图腾在这个全球化时代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战。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中,五个福娃分别融入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和奥林匹克圣火形象,龙缺席了。岩铁认为,“废龙”风波在这个时候已经初现端倪。当时,他和他的朋友都觉得很遗憾,这几个吉祥物给人印象不深、力量不够,卡通意味太足。只不过他们认为吉祥物是一届奥运会的象征,并不是官方批准的一个长期的国家形象代表。但“废龙”风波一开始,许多人看到“可能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等字眼,觉得这次将直接威胁到龙作为民族象征的地位,一时群情激愤。
岩铁写了一篇千字檄文反驳吴教授的观点,在吴澄清之后,他并不认为这场风波已经结束。“这不是他的问题或者他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现象。在中国文化符号和西方语境产生矛盾之后,很多人过于看重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这源于一种民族自卑心理,一种弱国心态。我们习惯了以洋人的标准为标准,而忽略了我们中国的标准,尤其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标准。”一位网友也指出,我们真的有必要如此自觉地迎合西方人的认知习惯吗?
著名学者朱大可指出,中国龙是一个历史产物,其中必然存在着东西方的文化信仰和认知差异。“它是一个主要的民族符号,一个进行身份自我辨认的核心标记。尽管我不喜欢龙的形象,但它毕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根本无法用强权加以限定,与其用行政自宫手术‘废龙’来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如从政治外交的具体政策入手。”
如果真如吴教授所言,他是要挖掘中国龙的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听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一些反对者却提出:一个国家的标志和图腾其实是反映一个民族的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并不囊括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比如,老鹰是美国的象征,狮子是埃塞俄比亚的象征,大象是印度的象征,袋鼠是澳大利亚的象征……这些动物未必友善、温良,人们也未必对它们都有很好的印象,但以这些动物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是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目前为止,并没有西方国家怕这些“猛兽”形象给中国人带来不好的联想而改换象征,也没有积极为它们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一个族群的图腾或者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象征并不取决凶不凶悍,而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位。它并不是某些权威任命的,而是自然形成的。至于这些动物普遍比较威猛,是因为它们能够给人力量,让人崇拜。”岩铁说。
挖掘和传播龙的文化内涵?
塑造一个可爱龙的影视形象
为了让西方人正确看待中国龙,青年作家韩寒则举了韩国的例子,试图找出解决的方法。“人家韩国是不愿意首都叫汉城,让人感觉是中国的一个城市,硬是改成了首尔。如果觉得Dragon有异议,应该学韩国,告诉全世界,以后看见类似动物,不能叫“Dragon”,得叫“Long”,还得带声标。”他还以一贯的调侃语气在博客中讽刺了某些媚外者:“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叫瓷器,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按照专家的话说,这也不好,索性这些教授连咱中国的国家名也改了。”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吴思心态比较平和,他认为这个事件其实很简单,改改译名就能解决。早在20年代,一个在中国待了很久的外国人就提出要重新翻译“龙”的名称,但并没有引起重视,才发生了今天这场风波。只要互相翻译对了,就会变成两个互不搭界的东西。外国人应该把中国龙念成“Long”,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理解成自己语境中的“恶魔”。相对应的,中国应该把西方龙念成“Dragon”的音译,有人提议翻译成“飞兽”。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也建议,可以由国家有关方面出面召集权威专家研究、制定龙和“Dragon”的翻译标准,供翻译和使用时参照执行。“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文化怎么样,我们便怎么样。”
吴友富认为,为“中国龙”正译名只是第一步,关键的一步是要将它的内涵传播出去。“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我们的文化内涵,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祥和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来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始终不渝地坚守和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平、谋求和谐、颂扬美好、向往幸福的理想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则在如何传播方面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我们应当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交往的效率及实际效果。我们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心里凶恶的形象,也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方式。譬如美国大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物,可以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喜爱的形象。而中国龙是否也可以通过影片等方式改变其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他还认为,对“龙”这一形象,外国人与中国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认识,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知结构、历史积淀等的不同,也在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设想,如果中文影响力如同英语对全世界的影响力之大,那么中国龙可能会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朱大可却对吴教授这个“挖掘龙的文化内涵”的学术课题大泼冷水,认为是一种可笑的文化决定论。“文化符号不可能解决外交问题。使用强权来修改文化符码的语义,更是可笑的意图。民族符号是集体意识的产物,用集权主义手段来加以矫正,只能引发民众的反感和抗议。与其在龙的形象、阐释和名字上忙碌和喧嚣,不如作一点文化建设的实事,比如,改善我们自身的文化环境,给文化工作者以思想和原创的自由,为新符号的诞生提供广阔清新的土壤。”
中国人怎么看待龙图腾?
龙图腾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是狭隘的民族情绪
中华民族习惯于自我表述为“龙的传人”。在“废龙”风波中,百万网友参与评论和投票,绝大多数人认为,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象征,早为普遍认同,应该继续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然而,有些人对龙图腾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有人则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地球村的今天,我们还需要龙图腾吗?它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作家陈希我对龙没有好感,“因为凡事即龙,太民族情绪了,而且太没有想象力了。但是作为基本象征物,还是没必要改变的。现在我们当然不需要图腾,它只是一个历史事实。至于那种传统的、极端的民族情结,是不必要存在的。”他认为某些人那种“龙图腾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是狭隘的民族情绪,是一个弱民族的自尊情绪,其实是可笑的自卑情结,也对我们的民族不利。“爱国而误国。”
王晓渔认为,龙图腾是民族性格完美化的象征,它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我们的阴暗面意识,阻碍了我们发现和正视我们的丑陋和不足之处。“我们今天对于龙图腾应该是批判、保留的立场。如果龙还是只能作为完美的象征,不能有任何批评,这种思维本身就很可怕。我觉得这些学术观点可以争议,不要扣道德的帽子,更不能无限上纲。”
吴思甚至怀疑龙能否代表中国。“龙本身是一个帝王专用的符号,威严、有杀伤力、能主宰人的命运。不能说龙代表皇帝,它就代表中国,它能代表吗?根据我不完整的认识,龙是我们的图腾这个说法就有待考证。据我所知,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哪一个部族的图腾。我只能确认,它是皇帝的标志。”
“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就是对王权的崇拜和臣服。但在民间,这种王权美学遭到了有限的解构,成为个人喜庆生活的标志,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中涌现,抚慰着农业时代民众的灵魂。龙由此变成一种多义性图腾,成为农业时代汉民族的象征。但在现代都市生活里,龙正在遭到淡忘,它仅仅在节庆时刻跟民俗一起短暂地现身,然后再度退出我们的生活。仅此而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龙是那种正在逐渐离开我们的事物。”朱大可告诉记者。
岩铁曾接触到一些年轻人,他们也认为龙是一种不存在的文化符号,因此对它失去了崇高感,代之以没有生命的卡通形象。岩铁对此表示了理解。“龙图腾的形成和发展相当复杂,容易让人产生认识混乱。有人认为它是在氏族兼并过程中拼凑出来的,也有人认为它有原型,曾经真实存在。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图腾的本义慢慢消失,变成指代一个民族形象的象征,龙又有了文化层面的多种含义。”不过,他相信许多中国老百姓仍然对龙心存敬畏,怀着一种由衷的崇拜、热爱。
链接
龙的起源
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这种看法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什么能代替龙图腾?
狼图腾
《狼图腾》中大胆假设“中华龙图腾很有可能就是从草原狼图腾演变而来”,狼和羊分别被视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病”被总结为“羊病”。在网上我们随处可见“中国人为何缺乏血性”的疑问,但是《狼图腾》把这种思维推向极端,直接呼唤狼性甚至兽性,并且声称如果它们被完全或大部消灭,人类文明就无从谈起。
犬图腾
《狼图腾》里提到了“犬图腾”,但把它等同于“狼图腾”,作者特别指出这个“犬”专指像藏獒那样的野狗而非家犬。《藏獒》用“藏獒精神”来纠正“狼性”,作者却特别强调了藏獒和人的亲密关系。《狼图腾》提到:“牧民虽然很爱狗,但是在草原人的心目中,狗与狼地位极其悬殊,狗是草原人的战友,而狼则是草原人的神灵”。
羊图腾
《羊的门》的标题出自《圣经·新约全书》:“主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盗、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不过,这本书的核心并不是基督教信仰,而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千龙 新 闻 搜 索48 小 时 新 闻 排 行我要说说 打印 推荐
∷
相 关 报 道?2000-2006,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