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 张秀隆各位代表:
桂林市第二届人民政府于2002年10月选举产生,已经四年。现在,我代表本届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四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困难,抗击“非典”、禽流感疫情和旱涝灾害,圆满完成了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2至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由360.78亿元增加到531.76亿元,年均增长11.4%,增幅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由32.9亿元增加到51.61亿元,年均增长15.0%。三次产业比重由29.8:31.2:39.0调整为23.6:39.7:36.7,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4%、14.5%、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54.1亿元,年均增长22.4%,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356.21亿元,年均增长11.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6.3%;财政收入21.56亿元,年均增长17.0%,11个县财政收入超亿元,灵川、临桂两县分别突破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02亿元,年均增长37.3%。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区89个县(市)中,我市12个县全部位居前40名,其中:永福、灵川、兴安、荔浦4个县排在前10名;永福、荔浦、兴安、灵川和临桂5个县先后荣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阳朔、灌阳、恭城、全州和平乐5个县获得“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临桂县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
——农业和农村经济成绩显著。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迈出可喜步伐。2005年,农业总产值191.17亿元,年均增长6.4%,总量排广西第一。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秋冬、春夏水果兼容”、“南橙北柑”、“畜禽并重”、“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粮经种植面积结构由2002年的52.3:47.7调整为48.7:51.3,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33.8%,优质谷、优质春夏水果、瘦肉型猪、优质家禽、特种养殖等优势和特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业科技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无公害认定的农产品基地面积176万亩,通过国家级养殖业无公害产品认证10个、自治区级产品基地认定90个。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引进了江苏雨润、北京汇源、河北裕丰、香港华锦等一批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全市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5家、市级4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607个。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均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四年来,粮食、水果、蔬菜、生猪出栏、食用菌总量均居广西第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县乡公路通车总里程7242公里,修建村屯公路941.84公里,乡镇通车率100%,行政村通车率72.2%。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亿多元,建成城市防洪堤35.7公里,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24座,小溶江水利枢纽前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巴江口等一批水电站,水电装机容量达79.6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完成投资7.08亿元,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7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6平方公里。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343处,解决了2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19.88万座,入户率达42%。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综合服务水平达58%。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得到加强。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工业经济创历史最好水平。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07.20亿元,年均增长16.7%;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年均增长14.0%。规模工业总产值275.14亿元,年均增长18.3%,增加值97.52亿元,年均增长17.5%;实现利税28.76亿元,年均增长19.4%;效益综合指数由2002年的110.0%提高到146.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26.5%上升到33.8%,工业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37.2%。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四年实施工业项目1205项,完成投资145.9亿元,年均增长49.0%。其中:燕京(漓泉)新增30万吨啤酒生产线、华力重工非开挖设备生产基地等投资超亿元项目50项;实施技改项目886项,完成投资66.7亿元,年均增长24.3%,已有40项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工业技术创新项目910项,实际投资9.18亿元,新产品总产值146.36亿元。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获自治区新产品优秀成果奖14个。
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四年来,工业园区(包括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8亿元,功能日趋完善。高新区及铁山园、苏桥园、秧塘园“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引进208家企业入园,已有185家企业先后建成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78.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8.5%,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县域工业发展迅速,工业集中区达23个,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122.43亿元、增加值44.06亿元,年均增长34.6%和38.5%。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始终高度重视旅游业,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194.92亿元,年均增长12.3%。
旅游业取得较好成绩。编制了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完成了9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46个重点景区景点规划,推出两江四湖、印象·刘三姐等新景区,新增4A景区3个。成功承办了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研讨会等大型会展20个,新开通了桂林至曼谷、汉城等5条国际航线及桂林至巴黎、洛杉矶、悉尼3条国际代码航线,增开了桂林至北京、深圳等7条列车始发线路。四年累计接待游客4266.6万人次,年均增长4.5%,旅游总收入191.76亿元,年均增长6.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23.9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62.27亿元。2005年接待入境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被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旅游局誉为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通讯、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78亿元,年均增长12.6%。铁路、公路、航空货运量1684万吨,客运量5569万人次。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120.44亿元,销售收入100.12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30.19亿元和296.17亿元。
——城乡规划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城乡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的原则,相继完成了城区分区规划、临桂新城战略规划及城市多项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12个县进行了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部分县编制了县城发展战略规划,乡镇规划工作逐步推进。市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6.37亿元,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33项,改造小街小巷165条,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城市内涝治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城框架不断拉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新村建设和村庄整治改造不断加快。我市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兴安县兴安镇荣获“全国十大魅力名镇”,灵川县大圩镇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以“创城”和“南珠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共拆除违法建筑36.36万平方米。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市容市貌大为改观。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储备工作取得进展。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清理拖欠工程款3.24亿元,网上申报拖欠农民工工资全部结清。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连续四次夺得自治区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漓江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一控双达标”提前完成国家下达计划。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5.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市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2%,连续四年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环境整治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四年人工造林5.7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9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5%。猫儿山、千家洞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建成生态县5个,生态乡10个,生态村15个。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新村成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获“全国城市区域环境质量和道路交通噪声环境质量‘双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水环境建设模范城市”和“2005年中华环境奖”。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积极采取引资嫁接等多种改革形式,先后引进上海复星、广州立白、中国昊华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四年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制45家。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全面完成,2004年取消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2005年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两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2.4亿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乡镇由145个减少到133个。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城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得到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加快,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流通、农村信用社、供销合作社、水利工程管理、畜牧兽医管理、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桂台、泛珠三角以及东部沿海区域经贸合作,深入开展“百企入桂”(1)活动,实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2)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跟踪负责制。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16个,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年均增长40%。累计引进内资项目1514个,实际到位资金143.74亿元,年均增长80.5%。引进广东鸿瑞、新疆广汇、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20多家落户桂林。对外贸易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累计13亿美元,年均增长20.3%。其中,出口总额累计8.6亿美元,年均增长27.8%。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37项,完成投资145.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3%,形成了以工业、交通、能源项目建设为重点的投资新格局。实施了海螺水泥技改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了思安江水库、银河水电站、全州至黄沙河高速公路;加紧建设桂梧高速公路(桂林段)、国道过境高速公路灵川至三塘段等项目。万福路、城北水厂、北冲污水处理厂、东二环路、南洲大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工程、城市管道燃气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城市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268元、3003元,年均增长6.7%和9.8%。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食品、药品安全得到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完善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7.49万、36.86万、24.98万、19.99万、20.13万,参保人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得到应有保障。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23.15亿元,覆盖面达80.5%,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6.2亿元。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已建成五保村630个,入住五保老人5980人,3.4万五保对象全部纳入财政供养范围。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四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17万人,接收和安置了大中专毕业生6.53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务输出50.7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农村劳动力达70万人。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共投入9.7亿元,基本完成了首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3.2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广泛开展社会救助,认真解决困难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组织实施了“老年星光计划”、“孤残儿童明天计划”、“白内障患者复明计划”、“残疾人温饱工程”等。我市获得“全国康复工作先进集体”,全州县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科技和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累计投入科技开发资金34.02亿元,完成科技项目908项,获得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77项。创建企业技术中心42个,建成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开发新产品65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新产品267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广西首位,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11个县(区)14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33个乡(镇)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人才工作取得新成绩,挂牌成立了国家级“中国桂林旅游人才市场”和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桂林罗汉果产业链开发基地,创建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3)2个、市级3个。科技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县、区“两基”(4)工作全部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100%,“普实”(5)提前两年完成自治区规定的达标任务。进一步完善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两免一补”(6)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了落实,预算内教育经费四年累计达38.7亿元,年均增长1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面积100万平方米,城乡学校面貌明显改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得到较快发展。
文化事业取得好成绩。新建了少儿图书馆等一批文化场馆、活动中心,桂林图书馆被文化部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确定为广西省级分中心,市群众艺术馆、叠彩区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奖励40项、国际级大赛奖4项,桂剧《大儒还乡》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漓水谣》、《白鹭缘》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一等奖。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改造、桂海碑林保护性扩建等文物维护及综合开发利用进展顺利。灵川、灌阳县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灵川、阳朔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乐满地跻身全国十大娱乐示范基地。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新发展,2170个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过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验收。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十四届书市。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健全,成功抗击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桂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和传染病医院门诊综合大楼、9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县传染病区新建等项目。城乡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处于广西先进行列。兴安、灵川、龙胜、恭城、阳朔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平均参合率达80%以上,受益农民101万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7个,七星区获得“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卫生村1264个。我市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县体育场馆和群众健身设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成功举办了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和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奖牌数、金牌数均获全区第一。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口出生率持续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连续四年获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荔浦、龙胜、恭城县和秀峰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服务县(区)”。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推进。“八荣八耻”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入,“双拥”、军警民共建工作取得新的成绩。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双拥模范城”。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治市,严格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村(居)民自治、民主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村民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完成换届选举。普法教育逐步深入,人民群众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我市被评为“四五普法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以建设“平安桂林”、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治安防控、快速反应联动体系,依法处置多起重大突发事件,刑事案件特别是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刑事案件明显下降,城市应急能力明显增强。重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理和化解农村“三大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指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以及社会各界来信来访的办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共办理漓江综合整治、青狮潭水库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改造、消防设施建设等人大代表建议590件、政协委员提案1293件,办复率100%。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许可法》深入实施,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63项,市级划到县级行政审批事项79项。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市投资办证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政府机关服务意识增强,办事效率提高。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市政府领导、市直部门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解答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外来投资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投资软环境评议评价活动,满意率95%。坚持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开展,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年来,我市审计、物价、编制、口岸、打私、档案、地震、人防、外事、接待、侨务、台湾事务、老龄、红十字会、妇女儿童、宗教、地方志、社会科学、机关事务、发展研究、驻外办事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我市统计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国家安全、金融、保险、工商、税务、邮政、通讯、供电、气象、水文、石油、烟草、盐务、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铁路、公路、民航、海关、边检、海事、检验检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中央和自治区驻我市各单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防动员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驻桂林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和参加地方经济建设、抗灾救灾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桂林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进步有目共睹,经验尤为珍贵。在工作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强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步;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任何时候都不能偏颇。
各位代表,四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我市中央、自治区各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海内外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桂林现代化建设的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自主创新水平还不够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县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就业再就业的压力仍然比较大;财政收入水平不高,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社会治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对于这些不足和问题,市政府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解决。(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