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委以“三级联创”为抓手,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充分发挥乡土人才、民营企业家、本地和在外创业致富能人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示范带头作用,创新“三强书记”(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奉献精神强)选配方式,在全县26个乡镇选配62名“三强”型书记,加速了其所在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地的示范村。
起因
多年来,凤阳加大“三级联创”活动工作力度,深化“双培双带”系统工程,培养了一批懂党务知识,有经济头脑,能够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的优秀人才,通过“两推一选”让一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就整体而言,这支队伍的状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出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缺乏示范带头作用突出等问题。究其原因:
党员队伍年龄、知识老化,流动党员的增加,导致后备干部储备不足。2004年,全县55岁以上的农村党员7544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390名、流动党员1677名,分别占行政村党员总数的43%、70.4%、农村55岁以下党员10%以上。这种局面不仅给党员在本地带头、带领群众致富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难度,而且为好中选优,壮大、提高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增加了难度。
村支部书记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思想认识落后,给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阻力。客观上,后备干部较少造成村支部书记合适人选较少,一些村支部书记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缺乏应有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主观上,一些村支部书记不仅知识老化,致富能力较弱,还有不少村支部书记还是被帮扶对象,存在着等国家不断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靠县、乡两级政府指出发展门路,要农民自寻出路的思想,达不到领头雁作用,致使村级工作长年无起色。
有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定位不准、集体经济薄弱,战斗力难以充分发挥。村两委在村务管理中的权力重叠,还存在责任不明情况,尤其是计划生育村为主后,乡镇主要抓的是计划生育工作,村级党组织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没有精力、能力抓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启动后,更显得村级党组织配置资源、发掘优势,服务经济、发展经济能力弱。
如何解决好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破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难题,凤阳县委抓住干部是决定因素这一关键,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创新工作方式,五措并举选育“三强”书记,使有些村“两委”成员执政能力弱、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做法
强化培养,选育“三强”。凤阳以“双培双带”和“领头雁”工程为载体,在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借”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师范、安徽机电工程学校的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和鼓励村干部参加函授、成人自学和短期技术培训,把政策法规、现代科技知识、农牧业实用技术作为必修课进行培训。
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干部,侧重精神文明建设,村镇规划和实用高新科技等方面的培训;对于经济处于中间状态的村干部,侧重市场经济知识,发展新思路等方面培训,提高其竞争意识和工作水平,促进村经济发展上台阶;对于贫困落后村干部,在更新观念换脑筋,克服“等靠要”思想和普及科技实用知识上下功夫,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力。自05年以来,全县共举办村级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3800多人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致富能手中的骨干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切实提高了村干部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
发扬民主,选好“三强”。本着“讲党性、能致富、能带富、甘奉献”的思路,凤阳明确提出四个条件,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劳守法致富,带头创业致富能力强、带民创业致富能力强;愿意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等致富门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具有不计个人得失、热心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得到当地大部分群众的认可。
同时,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民主评议、党内推荐、群众投票、党委审查、正式选举五道关口,落实群众对村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了好中选优。村级党组织换届后,一大批群众信任的“三强”型人才进入了村领导班子,村干部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6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3岁,委员全部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梅市乡工业党支部书记方学军被梅市乡蒋庄村党员民主推选到村书记岗位后,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兴办企业、调整农业结构,使220余户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拓宽视野,发掘“三强”。为早发现人才,用好人才,凤阳创新选育机制,实行镇、村联动,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三措并举,从带头致富实绩突出、带民致富成效明显的党员中“选”;从在外创业有成的人才中“请”;从县内外企事业单位中“引”;从外村或当地有影响的大户、符合“三强”要求的党员中“派”;从户口不在本乡镇的县机关、企事业单位能人中“聘”等多种方式,整合人才资源。通过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鼓励经商能手向村组织流动,鼓励富裕村的人才向贫困村流动,拓宽视野广聚贤才,强化村级班子建设。金星保温瓶胆总厂厂长赵世来,自组织推荐担任赵庄村第一书记后,承诺其个人种植的4000亩经济林所有产出均归村集体所有,并先后在赵庄投资600多万元为村架电、修路、挖塘等,招收200多名赵庄村民进厂务工,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4年前的1500元猛增到近5000元,得到该村群众的一致好评。06年凤阳一次选骋近80名民营企业家领建新农村,到村担任书记或骋为名誉副主任,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好制度,管好“三强”。为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凤阳结合“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健全了四项工作制度。任期制度。选配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任期为三年,与村党组织换届的时间同步,任期届满后,根据工作表现和实绩,经考核合格的可以连任。承诺制度。选配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要对乡镇党委和任职村群众作出相应承诺,明确发展目标和指标,在经济总量、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集体积累、化解村级债务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指标,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年度和任期考核制度。每年年终和任期结束时,由乡镇党委对选配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进行实绩考核并向群众公布,第一书记要向村党员和群众述职述廉。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燃灯乡燃灯村刘传坤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按照任期承诺,发挥技术优势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已发展红石榴近千亩,不仅有近百户群众因从事经果林生产发家致富,而且吸引山东、上海、江苏南京等地多家客商前来投资,引进资金120万元,全村利用荒山承包开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近2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从04年不到1600元增到2800多元,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大家称他“信得过书记”。
注重实效,用好“三强”。“有为才有位”,为更好发挥“三强”书记的引领作用,凤阳坚持“三不等于”原则,即:不把“三强”书记标准与个人财富简单地划等号,不把他个人资产的多少与是否具有带头致富、带民致富本领划等号,不把他有能力与是否甘于奉献划等号,不具备当书记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的,决不让其任职。为促进成果转化,凤阳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扩展的办法,带动村级组织争先进位。各乡镇根据选配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实际工作和目标完成情况,每年年底给予其一定的奖励,领建新农村成绩突出的,经综合考核,符合条件的在换届时,优先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推荐为人大或党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不仅营造出人人争当三强书记的浓郁氛围,而且使他们在家乡发展空间扩大,不再“外飞”。临淮镇支部书记李雪梅,“两推一选”上任后带头学习科技种菜技术,投资12万元反租倒包12亩耕地发展双孢菇,成功后引导农民进行双孢菇种植,现该村已建成一个有40座大棚、近300人参与的双孢菇示范基地,成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致富典型,06年6月被组织推荐当选为滁州市第八次党代表。她说:有组织的信任、群众的好评,我一定要作的更出色。
成效
“三强”书记的选配,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通过采取扶植、调弱、治乱、纳新等方式选配“三强”书记,整顿了软弱涣散村班子,真正作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随时需要、随时补充”,进一步规范了竞争上岗制度,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村级组织带头人创造出了良好环境和机会,从组织上保证了“三强”书记安心工作,专心发展经济,全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通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高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三强”书记的切身感受、创业经验,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一些事业有成的能人和致富能手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以自己先进的理念、致富的手段、成功的经验引领农民发家致富,他们起到了先锋表率作用。“自己富了才能带领群众富,自己富了才能让群众信得过”。群众对“三强”书记的能力看得见、信得过才能提高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全心致富。枣巷乡花园湖村支部书记宋长宏,从事水蟹养殖经受多次挫折,现发展成为承包水面1500亩,产品外销南京、上海等地的螃蟹大王,在他的帮助带领下,不少养殖户扩大了养殖规模,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三强”书记到村任职,带来了资金和项目,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瓶颈问题。过去,不少群众想致富,但苦于无资金和项目,这些新型带头人用市场化、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和农村,带来了一大批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搭建了平台。在上海创业有成的凤阳玻璃工艺品厂厂长沈永德,在府城镇大王府村投资36万元建玻璃工艺品企业;凤阳粮油食品公司总经理潘万国在殷涧镇黄马村投资120万元建农业科技园;西泉镇凤凰水泥厂致富能手党员王善怀,个人捐资4万元修通宫庄、竹园至凤淮省道的道路……目前,62个三强书记任职村共增加建设项目156个,投资总额达到2000多万元,平均增加农民收入200多元,党员干部群众感慨地说:他们既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资金,带来了项目,又为增加农民收入,没有他们,我们不会得到这么快、这么多的实惠。
“三强”书记的选配,为其自身施展才华回报家乡提供了舞台。许多出身农民的企业家、致富能手他们热心为农民服务,想报答家乡,但苦于找不到门路,从他们中选配“三强”书记领建新农村,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回报社会的平台。半年多来,三强书记在村新修、维修道路225.9公里,开挖、疏浚灌溉沟渠181.9公里,新建、扩建当家塘坝29面,打机井54眼,维修桥涵32处,化解村级债务13.4万元,帮助农户获得小额贷款563.7万元,累计为群众办各类实事好事870多件。梅市乡蒋庄村支部书记看到部分群众生活上还有困难,急在心里,主动请他们到企业中务工,200多人每人每月增加收入八九百元。他窑厂生产的砖比相邻地区每块便宜几分钱,让利给乡邻。并在每年春节拿出6000元为敬老院五保户送去大米、鱼、肉、糖等帮他们过好年。新农村建设启动后,他率先出资10000元,并动员蒋庄村在外的党员干部、企业家、务工经商等成功人士为家乡捐资、捐物,倡议大家共同为家乡建设出力,现又有了7万元捐资助建意向。正如民营企业家赵世来说:“通过领建新农村,使我又回到了群众中,给了我机会来回报乡亲、造福家乡。
启示
选配“三强”书记是“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有效途径。
“三强”书记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得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的诚信力。他们“言必信、行必果”,承诺村民的事件件有着落,答应的事件件有回音,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他们驾驭经济能力较强,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了村级办事能力弱,想办不能办、办不好的问题,而且他们甘于奉献,利用自己企业、市场信息、个人关系等现有资源,帮助当地农民提高致富能力,提供就业机会,解决生产生活中难题,扩大并增加了农民增收渠道和幅度,实现了抓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阶段,选配“三强”书记,通过发挥好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外引、内联,穿针引线,整合、配置社会和自然资源,更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强”型书记加速了其所在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地的示范村。党务工作者说:三强书记的选配,探索出一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路子,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的带富能力;农民党员说:三强书记自我发展和带动发展能力强,是我们身边的活榜样,诠释了党员的先进性,使我们加快发展紧迫感、责任感更强;农民群众说:三强书记带来了项目和资金,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给我们带来了新实惠,由他们先富带后富,我们奔小康的信心更足。
(马顺龙、刘文春、徐晓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