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德生:另类法官破解“执行难”
历数他长达20多年的审判历程,审理案件无数,但判决的却没几个,调解结案比率达到接案总数的97%。这个基层法官以自己对职业的敬守和超出常人的热情,突破了司法界“执行难”瓶颈,并创造出一个执行率近100%、7年无人上访的奇迹,实现了一个小环境内的和谐状态。
■事件回放
樊德生所在易县西陵法庭辖地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市,居民包括汉、满、回、蒙等20多个民族。
从开始做法官的第一天,樊德生就对调解情有独钟。那年夏天,他还是个书记员,带他的法官让他帮忙整理一个“狗咬人”案件材料,准备第二天判。然而,他却饿着肚子在炎炎烈日下跑了一天的路,下班之前,出人意料地把一份漂亮的调解书交到那位法官手里。
他发现,在基层社会中,调解更有助于彻底地解决民间矛盾和纠纷,从此对这种结案方式推崇备至。
这让他付出了比一般法官判案多几倍的精力、时间。他不太像一个惯常的冷冰冰的法官,而像一个家族中的长者,在每一桩纠纷中,倾注全部的感情和心思,直到剑拔弩张的矛盾双方把手握在一起。
记者亲眼见到他处理一桩离婚案。离婚的财产分割存在一个致命难题,夫妻共同买了男方妹妹的一处房子,因是亲戚,付了钱就没打收条,房子还没过户。闹起离婚,男方妹妹不承认收钱,女方也拿不出证据,就是哭喊,“我要死在你法庭上。”矛盾已经激化到要闹人命了。
樊德生为此跑断了腿,找村干部帮忙调解,村干部却更是怵头,这家的事儿经了五任村支书都没管成,早成烫手的山芋了。
樊德生绞尽脑汁,最后终于想出一个主意:让男方拿出一笔钱,存在孩子名下备儿子将来结婚用,只给女方1万元现金,调解书上则写下“离婚财产女方分割2.5万元”。这样,女方有了面子,男方也不用拿出那么多钱。
跟他的法官们都很累,别人用一天就能审结的案子,要耗他们十天八天,还经常跑很远的路。他吃饭很少能按时,为此落下严重的胃病。他当庭长的法庭,也很少有人愿意来任职。
但他很自豪:去年他们办的88件案子,基本全部调解,只有两件缺席判决,而且全部案件都已经执行完毕。
樊德生的廉洁在当地人中广为传诵。他家住在20多年前建的三间窄小旧房,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他家周围,都已经盖起宽敞气派的新瓦房,衬得他那三间房子越发矮小破旧。他儿子27岁了,大学毕业分到石家庄,处了个对象却不敢领回家,怕人家看见家里条件这么差婚事黄了。
可是,这位法官活得如此坦然,做法官20多年,没有结一点私怨,他家很多年都不垒围墙,却没丢过一根柴火。
11月9日,记者又在省第七次党代会上见到了樊德生。一个最基层的法官,能够作为党代表参加这样规格的会议,太值得荣耀了,而且,这位长期默默奔走在大山深处的法官,也很少有这样走出来的机会。但是,记者见到,一旦离开了他的法庭和岗位,樊德生却显得孤独,他还在想着手头上那个案子。中午时分,有同伴拉他去聚,他却跑到房间休息,他的胃又在疼。会议一结束,他匆匆忙忙就返了回去,
都没来得及跟同组的领导告别。
■报道影响
在一次例行采访中,记者发现了樊德生这个典型人物,随后,又专程赴易县采访。樊德生曾经是个被埋藏在深山里的典型。他并非响应什么号召,而是自己发现了调解对解决民间矛盾的好处,便默默坚持下来,一度并不为认可,在国家提出“三位一体”大调解的模式之后,樊德生才自然地脱颖而出。
本报采写了樊德生这个人物之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诸多网站转载,很多媒体跟踪报道,老樊成了新闻人物。他每天接到很多全国各地的电话,还有好多单位意欲来这里学习他的经验,老樊却不胜其扰,全部拒绝。他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应付这些实在没时间,也没有经验。
12月1日,记者给老樊打电话,找不到他,法庭的人说,他又下乡去办案子了。他从不带手机,他说,“找我的都是公事,在办公室谈就可以了,没必要打手机。”
本报报道之后,老樊的荣誉越来越多了,先是入选第七次党代会党代会,目前,又作为河北省的典型,参评“全国十佳法官”,此次我省送选的仅有两位法官。
易县法院政治部主任赵亮告诉记者,老樊的带动作用很大,以往,当地法院年结案率从未突破75%,今年统计下来,已经达到了95%。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