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布:“河北养父”感动新疆
8年前,面对一个行将被人抛弃的、生命垂危的“新疆娃”,袁布伸出了援助之手。之后,他含辛茹苦抚养这个孩子,不但花去自己多年的积蓄为其治病,还送其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帮他在新疆找到了亲生父母。8年时间,袁布用自己无私的育子情怀,唱响了民族团结的赞歌。
■事迹回放
袁布第一次见到“新疆娃”阿尔祖依木,是在1997年的冬天。当天,时任村支书的袁布正在村里开会,听说村里有个生意人从陕西宝鸡领回一个“新疆娃”,因为有病没人要,正准备扔到邯郸火车站时,当时他就急了:“不管是哪里的孩子也不能扔啊,会先别开了,我看去!”
当袁布顶着雪花,见到这个只穿一身破秋衣秋裤、耳朵冻得直流脓水的7岁“新疆娃”时,他立即脱下大衣把孩子紧紧裹了起来。 看到袁布要把这孩子抱走,那个生意人提出一个条件:“你要孩子可以,但最好能把我花的600元路费给我。”袁布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孩子太可怜了,别说600元,就是6000元我也认了。”
丈夫没跟自己商量就突然带回来一个“新疆娃”,袁布的妻子任凤云当时并没有指责,她是位善良贤惠的农村妇女。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任凤云赶紧烧热水给阿尔祖依木洗了脸,又找来一件旧棉衣给他穿上,还端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从此,“新疆娃”结束了流浪的生活,有了个温暖的家,袁布还给他起了一个汉族名字———袁向国。
小向国被袁布夫妇当成了心肝宝贝,穿好的、吃好的,还享受到连哥哥姐姐都没有的特殊待遇: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也就是小向国来到袁家的那天),全家都要给他过“生日”。
1998年,阿尔祖依木进入魏县二完小,在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爱下,开始了自己6年的小学生活。
“新疆娃”的学习一直很好,但身体并不好。孩子来时身上不但有多处冻伤,还得了严重的鼻窦炎。为了治病,袁布夫妇背着孩子奔走于邯郸、石家庄四处求医,花费数万元,为此欠了许多债。于是,有人劝他“没钱就别治了”,说他养了个“讨债鬼”,老袁当场就给人家瞪了眼:“没啥比孩子的命更值钱!”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袁布把孩子送进了县城的学校,却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去打工挣钱。他还花6000元给孩子买了块宅基地,准备让孩子成人后成个家,再赴新疆寻亲。
然而,今年5月,心急的孩子竟独自离家,跑到新疆寻找亲人去了。老袁给新疆的民政、公安部门打了无数个电话,当得知孩子被安排住进当地的救助站时,他草草安排了家事,直奔新疆。新疆当地的媒体得知老袁无私抚养维族流浪儿的感人事迹后,纷纷予以报道。不到一个月时间,新疆各地竟先后有80余人前来认亲。6月下旬,孩子的生母找到了,老袁再次与老伴赶到新疆。孩子与亲生母亲相认的一刻,维汉两家人相拥而泣……
近日,袁布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向国经常从新疆给我打电话。他告诉我,当地民政部门安排他免费到阿克苏市第六维汉双语中学读书,每年还会安排他免费回魏县探亲呢。”
■报道影响
6月25日,本报独家报道袁布夫妇8年多尽心抚养新疆维吾尔族流浪儿童的事迹后,全国读者深受感动,反响如潮。随后,新疆各大媒体与本报联手,一起为“新疆娃”寻亲。几天后,孩子的生母找到了!袁布的事迹很快在新疆引起了轰动,国内各大媒体也对他无私奉献、维护民族团结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称赞他是“民族团结的典范”。
袁布的事迹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8月1日,魏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授予袁布“民族团结模范”光荣称号。8月2日,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河北邯郸市派出工作组,到魏县调研此事。随后,《中国民族报》、《农民日报》、新华社河北分社、《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邯郸日报》等新闻媒体也派出记者对袁布夫妇进行了采访。
8月5日,在魏县东代固乡前罗庄村,魏县县长齐景海把“民族团结模范”的牌匾和2000元慰问金送到了袁布手中。近日,邯郸市还掀起了向袁布学习的活动热潮,群众反响热烈。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