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四兄弟:孝顺老娘是最幸福的事
因为有一个更需要照顾的老母亲,盲人四兄弟选择了坚强,让老娘安享晚年成了他们艰辛生活的支撑和信念。于是,四个盲兄弟在自己的7亩责任田里摸爬滚打了20多个春秋,学会了各种庄稼活,甚至靠节俭和借债盖起了三间大瓦房。靠着乐观豁达的心性和孝敬老娘的信念,他们黑暗的人生中有了温暖,也有了光亮。
■事迹回放
在沧州市盐山县圣佛镇陈百万村,有这样一个非常家庭:老大陈燕奇,53岁,老二陈燕起,50岁,老三陈燕东46岁,老四陈燕会43岁,兄弟四人守着82岁的老娘马秀芬过日子。 四兄弟都透着庄稼人的朴实憨厚,只是他们的眼睛都是浑浊的。他们自幼时起,相继患上奇怪的眼病,视力越来越差,先后在20岁时彻底失明,后经诊断,系世界罕见的视网膜神经萎缩症。
20年前,支撑全家生活的父亲去世,全家5口人,只剩下老母亲有一双健康的眼睛,这样的一家人,日子怎么过?在生活的巨大考验面前,四兄弟没有退缩,面对每日以泪洗面的母亲,他们坚定地表示:“咱谁也不靠,我们自己种地干活,我们给您养老送终!”7亩承包地成了全家全部的依靠,马老太太就成了四兄弟的眼睛,老母亲开始教儿子们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技能。
要下地干活,如何走到地里就成了第一道难关。每次出门,母亲走在最前面,一只手拿着工具,另一只手牵着大儿子,大儿子再牵着老二,兄弟四人排成一串。除草时,他们要经历无数次的触摸,才能分清哪是草,哪是苗……
如今,四兄弟已经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摸爬滚打了20多个春秋,掌握了播种、收割、浇地、运肥等各种庄稼活,他们的收成也能达到正常人家的八成左右,他们甚至靠节俭和借债盖起了三间大瓦房。
除了种地,兄弟4人分别摸索着学会了许多手艺。老大无师自通学会了木匠活儿,家里的凳子都是他做的。老二的绝活是电工,家里的电线、电灯都是他安装的,从来没有被电过。老三有音乐天赋,无论什么歌曲戏剧,听上几遍,他就能用口哨吹出来。老四负责“外交”,家外的事情通常由他处理,家里卖粮食,一袋子粮食用手一掂就知道分量轻重,上下差不了半斤。为了回报经常帮助他们的乡亲们,四兄弟还经常帮助村民们打井。
能以自己的劳动赡养老母亲,一辈子不偷、不抢,不做坏事,不给别人添麻烦,是四兄弟最自豪的事。老母亲是他们生活的动力和支撑,兄弟四人的生活准则是,再苦再累,也得让老娘高兴。有了好吃的,比如有几个鸡蛋,都要省下来给老娘。四个人的孝顺已经成为村里人的楷模。
兄弟四人除了眼疾,身体都还好,他们最大的担忧就是老娘的身体健康。今年,老娘患了慢性阑尾炎和心肌缺血,不输液的时候,一个月也要吃几十元的药。想法儿挣钱,确保老娘不停药,成了兄弟四人现在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今年秋天,白天他们到自家的地里掰玉米,夜里他们给没有劳力的人家刨玉米秆,别人刨一亩30元,他们刨一亩25元,每天晚上从8点干到11点,回家吃点东西,再回去干到凌晨。
这样,一个秋天他们挣了500多元,老娘的药费有了着落,买化肥种子的钱也凑够了。
日子虽然艰难,但兄弟四人却乐观豁达。他们对记者说,有老娘在,我们能孝顺她老人家,是我们的福气,能让老娘高兴,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报道影响
本报报道刊出后,不少读者致电本报,他们表示,四兄弟的坚强,特别是对老母亲的孝顺感动了他们。
石家庄一名姓彭的先生专程来到报社,送来500元钱,请记者转交。家住石家庄平安南大街的两位李姓老太太相伴来到报社,拿来了600元捐款和几件崭新的衣物、被褥,并表示以后会继续帮助他们。
12月4日,记者再次来到盐山陈百万村,看望四兄弟和他们的老母亲。当记者把读者的捐款和捐物转交给四兄弟时,他们都掉了眼泪。他们说,家里现在只有200元钱,老娘又得了病,冬天了想给她买个炉子,这下好了,买炉子的钱有了,老娘吃药的钱也有了,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四兄弟说,本报报道刊出后,新华社、河北电视台记者采访报道了他们,这让他们很自豪,“我们一辈子不偷不抢,本分做人,大家才瞧得起我们。”
四兄弟的境遇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四兄弟和老母亲全部享受每人每月二十来元的农村低保。盐山县圣佛镇政府张德顺镇长也与记者一起看望了四兄弟。张德顺对四兄弟说,政府明年就准备开展医疗保险,并准备免去四兄弟的参保费用,给老太太看病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老太太百年之后,镇里准备把四兄弟接到镇养老院。
■报道回顾
2006.1 0.2 7
《4个盲兄弟孝顺老娘享晚年》
■感动反馈
路焕梅
路焕梅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爱心,尽量帮助别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这个社会将变得更美好、和谐。大家都学会关心他人吧,因为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保定市乐凯集团任先生
樊德生一个法官整天灰头土脸奔波在乡下,在摊上吃炒饼,和百姓唠家常,替当事人着想,20年如一日判案断案,自己还住在20年前的破旧房子,家徒四壁。这样的法官用不着什么豪言壮语,就让人感到真实
亲切。———衡水市检察院王树庆
(实习生王峻/整理)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