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测北极冰消 狗熊刺猬不肯冬眠
欧洲出现千年不遇暖冬
今年欧洲的冬天暖和得让人不敢相信。莫斯科这两天白天的室外气温还有六七摄氏度;德国、奥地利的雪场迟迟不能开放;由于气温升高,流行性感冒甚至在欧洲最北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肆虐;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恐慌又一次爆发了,12月12日,多国媒体争相转载一则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到2040年,北极将不再有冰雪!对此,《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有关方面的专家,他们指出,这个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但全球气候变暖确实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 它不仅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平衡、经济发展,还会对国际政治的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今年欧洲没有雪
圣诞节马上就要来临,很多人希望可以下雪,迎来一个白色的圣诞节,可是今年冬天整个欧洲就没有什么寒冷的迹象。在英格兰,今年冬季的平均气温高达12.6摄氏度,是自1659年以来的最高温度。英国华威城堡的大型室外滑冰场,本来预定上个星期六开始营业,但冰场的经营者发现无法将水全部冻结,不得不从外地运来15吨冰块,来保持冰场的低温。在伦敦街头,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女孩子穿着时尚的短裙,时不时也会见到健壮的小伙身穿T恤。
往年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今年也很反常,已经到12月中旬,室外气温还是零上好几度,地上一片雪花都没有,甚至可以看到大片的绿色草坪。而往年,莫斯科此时早已银装素裹,气温大多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今年莫斯科下第一场雪是在10月29日,但此后气温不是逐步下降,而是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孩子们准备的雪橇、冰鞋、滑雪板至今用不上。俄罗斯女画家柳德米拉·西多罗娃在同记者聊天时说,莫斯科今年这么暖和,让人很不习惯。
上周二,欧洲气候研究机构的一份调查报告说,阿尔卑斯山地区正经历着一千三百年来不遇的暖冬。西到法国罗昂谷地,东到匈牙利,北到德国纽伦堡,南到意大利托斯卡纳,阿尔卑斯山区各地的气温都保持在多年平均气温之上。许多滑雪场推迟了开放时间甚至关门谢客,几十亿美元的冬季旅游产业面临生存危机。就连原定在这个周末于法国瓦勒迪泽举行的滑雪世界杯也不得不被取消。温暖的天气导致病菌活跃,流行性感冒甚至在欧洲北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肆虐。
2040年,北极冰消失?
就在欧洲人对这场暖冬议论纷纷之时,英国《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12月12日报道了一个惊人消息:到2040年,北极将不再有冰!这是由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科罗拉多州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与两所美国大学的研究小组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认为,从目前地球上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产生的影响来看,估计最晚到2040年,北极的夏天将不再有冰雪。许多人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个重大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到那时,在格陵兰岛等沿海地区可能还残留一些冰,但北极的其余地区将是一片汪洋。美国学者认为,北极冰山的消融在2024年前将维持相对平稳的水平,在2024年之后,冰山将以飞快的速度融化,30—50年之间就会使夏季海冰从整个北极地区消失。
报告称,在过去25年中,北极的冰已经减少了大约25%。正如人们已经看到的,北极冰的融化对北极的生物,如北极熊、海豹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几十年间,冰的减少将更加严重。随着海冰的融化,海水能够比冰吸收更多的太阳光,加速升温,进而导致更多的冰融化。如果格陵兰岛上的冰融化,那么海平面将上升7米左右。
各国科学家的预测不同
就这份研究报告,《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稳副研究员。张稳说:“这种预测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表示在记者采访之前,已经看到了这份报告,但还没有看到报告的具体细节,不知道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预测模型。他说,任何一份科学研究报告是否可信,关键在于细节的准确与否,因此现在还不能确定报告的可信度。据介绍,目前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也在启动一个研究项目,研究全球变暖对北冰洋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英国南极考察队的队长拉普雷教授认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速度已经是2000年的2倍,这将导致冰消失的速度快速增加。他说美国科学家的结论与最新的卫星观察结果一致。但他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比研究结果更糟糕”。但是,英国哈得雷中心的气候科学家瑞得雷对这一研究结果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以前的研究显示,65-75年以后夏季海冰才会完全消失。而其他的模型预测出的结论则更晚,估计要到70-80年以后。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耀研究员告诉记者,针对北极冰川的融化问题,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会不一样。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美国科学家所得出的这个结论,不排除是为美国争取更多的外交利益。
暖冬改变动植物习性
虽然对北极冰融化的速度存在争议,但专家一致认为,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并且将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研究员告诉记者,过去100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6摄氏度,全球温度升高已经成为总的趋势。他说,全球变暖的表现之一就是强降水、强干旱等某些极端气候在增加。对农业而言,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庞军博士说:“从整体上看,气候变暖对我们来说将失大于得。环境和经济的脆弱性都会增加。”
在今年欧洲的暖冬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反常而令人担忧的现象。据法国媒体报道,由于气候变暖,一些动植物的习性已经有所改变,如过去每年秋天从北欧迁徙到法国的候鸟近年来推迟迁徙时间。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10月通常是豪猪和刺猬开始冬眠的日子,直到次年的春天它们才苏醒。由于今年天气温暖,都12月份了,刺猬们还欢蹦乱跳的,不想睡觉。英国刺猬保护协会的休·沃里克说:“人们纷纷打电话来说,今年冬天他们看到了难以进入冬眠的小刺猬如醉汉般地乱跑。”一般豪猪一年产1-2仔,而今年它们的产仔量达到3个。从西伯利亚到爱沙尼亚,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树林里的熊,它们的洞穴又暖又湿,根本无法冬眠。英格兰南部的一位生物专家表示,最近他接到很多人求助的电话,说家中发现了很多蜘蛛。温暖的天气使得蜘蛛的繁殖大增。在北爱尔兰,很多树木还未落叶,大量吸收水分,使得本已严重的旱情雪上加霜。
暖冬影响国际政治
中国不少地方今年同样出现暖冬的迹象。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到2030年,气候变暖将可能使我国的农作物产量下降5%-10%,使我国海平面升高8-15厘米。那时,沿海土地就会受到盐碱的侵蚀,水资源的分配会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和食品安全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气候是全球公共资源。随着全球变暖,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问题,甚至攸关国家安全。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存在变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近年经济发展造成的。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地理问题专家姜春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全球气候变暖对全世界都是一个威胁。他说,据统计,全球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0%—70%分布在距海岸线不到200公里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和经济最繁华的地区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如果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必然会对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很严重的影响。
姜春良还说,暖冬同样会对国际政治和军事产生微妙的影响,这将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体现。比如以前有过一种说法,随着海平面上涨,马尔代夫、瑙鲁等不少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小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同样,像距东京1700多公里的“冲之鸟”,本来是仅高出海平面几十厘米的一堆礁石,日本政府却为了争夺海洋专属经济区,搞了什么“护岸工程”,如果海平面上涨,日本必定还会不断加大“造岛”的力度;韩国在努力垫高的“苏岩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南沙地区,有不少暗礁都在海平面以下,随着气候变暖,围绕这些岛礁的所有权及随之带来的与邻国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划分问题,也可能引发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本报驻俄罗斯、英国特约记者 徐 励 寇维维 本报记者 石 华 段聪聪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