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条件不太好,没有语音室,家里穷也买不起录音机,真担心英语难学好……”坐在家中的板凳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甘泉中学初一年级的周灿开始给百里之外的“大笔友”哥哥赵红江写信,诉说心中的苦恼。
周灿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每逢有什么苦恼,他就拿起纸笔,向衡阳市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063班的赵红江倾诉。
4天后,周灿就收到了回信。在回信中,赵红江以自己的经历开导周灿,“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以前条件更差。但只要自己有兴趣,每天多读多预习,也能把英语学好。”
据介绍,仅在衡阳,由团市委组织的“大笔友志愿者”就达百名,他们与全市5个村小近200名学生结对开展了“知心大笔友活动”。
衡阳市的“大笔友志愿者”活动并非湖南团组织的唯一活动。按照团省委的部署,全省广泛开展了“一帮一”结对活动,团员青年、注册志愿者、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不定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据湖南省志愿者指导中心主任黄劲介绍,到目前为止,来自社会各界的注册志愿者已与全省近10万名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
在湖南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主题行动,最初源于对一次灾难事件的关注。
2005年6月初,湖南娄底、邵阳部分县市突发山洪,损失严重。团湖南省委书记吴奇修了解到,在特大洪灾中,涟源市荷塘镇12名死于洪水的儿童,有11名是留守儿童。
2005年8月,团湖南省委发起了一次对全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等问题。
家住平江县安定镇水南村的陈文彬,是该村150名留守儿童中的一员。陈文彬今年13岁,父母在他两岁时就外出打工,三四年才回一次家。后来,陈文彬摔伤,左小腿致残,心理严重自卑。
2006年4月,团湖南省委组织了一批注册志愿者来到水南村,他们尝试多种办法,都无法与陈文彬交流。志愿者用移动电话联系到陈文彬在广东打工的父母,让他们通话,交流感情。志愿者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与陈文彬交流,并发动陈文彬的同学与他交朋友;还安排他在假期与父母团聚;联系省人民医院为其进行免费检查、会诊。在志愿者的关爱下,陈文彬变得乐观外向,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回了自信。
据介绍,湖南省已组织团员青年和1万名注册志愿者,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开展扶助。
除了团员青年和志愿者“一加一”结对扶助外,各地团组织广泛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站”,组织农村团干部和注册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开展定期家访,贴身关爱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
一些县市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还开设了亲情电话热线,让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地务工的父母进行电话情感交流,或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去父母务工所在城市团聚;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卫生行动,带领医疗注册志愿者到农村为留守儿童进行义诊、体检等。
据统计,近两年来,先后有约20万名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列,成为注册志愿者。活动引起了湖南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委常委会上对此项活动作了具体指示。国务院赴湖南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督察组、教育部均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吴奇修等人建议: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应有针对性地修订《义务教育法》,做出有利于留守农村或随父母流动的孩子享受公平义务教育利益的规定;完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非刑事性人身伤害的追责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责任的范围以及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偿缺失的亲情。
本报长沙12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