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也在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
2005年,我国有45亿吨废污水流入淮河,43.53亿吨污水流入黄河,296.4亿吨废污水排进长江流域,许多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指标却没有完成。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希望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忧患意识,痛下决心,标本兼治,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长江“喝”进污水296.4亿吨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日前公布《2005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05年度该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296.4亿吨,比上年增加8.3亿吨,增幅2.9%。其中工业废水204亿吨,约占七成。
公报显示,排污主要集中在太湖、洞庭湖水系、湖口以下干流、宜昌至湖口、鄱阳湖水系、岷沱江和汉江,占长江废污水排放量的八成多。根据2004年的公报,当年度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为288.1亿吨,比2003年增加14.8亿吨,增幅5.4%。综合来看,长江流域水质恶化的增量、增幅在逐步减小。
长江流域2005年全年评价河长38306公里,按照有关标准,Ⅰ—Ⅱ类水河长占44.6%,Ⅲ类水河长占28%。总体上,水质劣于Ⅲ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7.4%,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段岸边和部分支流。
长江流域2005年监测评价省界断面58个,26个省界断面水质为Ⅰ—Ⅲ类。
黄河“喝”污水43.53亿吨
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12月8日发布的《2005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黄河水资源污染问题不容乐观:2005年,黄河流域污水排放量43.53亿吨,高于2004年的42.65亿吨。其中,来自第二产业的工业污水的排放量为31.99亿吨,较2004年29.01亿吨高出2.98亿吨。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8.67亿吨,比2004年的10.49亿吨减少了1.82亿吨。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87亿吨,比2004年的3.15亿吨减少0.28亿吨。
公报显示,2005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13228.4千米,其中满足Ⅲ类水质河长占40%,Ⅳ类水质河长占23.9%,Ⅴ类水质河长占4.9%,劣Ⅴ类水质河长占31.2%。参加评价的30个省界水质断面,全年水质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占33.3%,符合Ⅳ、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0%,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36.7%。有关专家指出,劣于Ⅴ类水质属于基本丧失水体使用功能。
2005年黄河流域总取水量为465.01亿吨,总耗水量为361.75亿吨。水资源紧缺矛盾严峻。
淮河“喝”了45亿吨污水
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对淮河流域实测的186个城镇1055个排污口数据统计显示,2005年入河废污水量45亿吨,入河COD量98万吨。
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对淮河流域12100千米河长进行全年期(平均值)水质评价,水质较好的Ⅰ、Ⅱ类水河长占10.8%,水质尚可的Ⅲ类水河长占22.0%,水质劣于Ⅲ类的受污染河长占67.2%。
今年11月6日—10日,在监测的46个省界断面中,淮河水质较好达到Ⅲ类水的断面占19.6%,水质一般达到Ⅳ类水断面的占21.7%,水质受到污染的Ⅴ类水断面的占17.4%,水质严重污染的超Ⅴ类水的断面占41.3%。对照国务院批准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水质达标率为45.7%。主要污染项目为:COD、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