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
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达90% 满城尽是“基金客”
基金行情火爆暗存法律风险
法制网记者 周芬棉
“我年初买了5万元的景顺内需增长基金,现在本金已变成12万多了”。 小王喜滋滋地向他的同事说道,“而投资的股票却没赚多少”。
小王所购买的基金是景顺长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一只基金。买基金挣钱,投资股票却只挣指数不挣钱,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争相购买基金的原由。
据统计,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达到90%,偏股型、平衡型和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收益也都达到了创纪录的85%左右。随着大盘的持续上涨,阔别五年的沪综指2245点高位,昨日已被轻易拿下,今日更是突破2300点关口,不少基金净值不断增长,这使得大多数投资股票、投资国债、投资保险的人坐不住了,这两天不少人抛掉了手中其他的理财项目纷纷买了基金。
目前基金销售的火爆行情令人关注。12月7日,嘉实增长策略基金当日筹集400多亿元,创下历史之最,这也是今年发行的第88只基金。今年新成立的基金规模已达到3869.78亿份(含去年发行今年成立的5只基金),比过去3年成立的总基金之和还要多。
与此同时,“基民”的人数也在以几何基数增长。面对火爆的基金行情,不少业内专家开始为之担忧。
担忧之一,相当多的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基金为何物,盲目投资。有人以为买了基金就意味着能挣大钱,今天投资10万,几年后就能赚50万或者100万。还有人认为,基金“利息”比银行利息高,甚至有人几乎倾其所有,购买各种基金。
其实,基金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只是一种理财品种。既然是理财,就不可能一本万利,它只可能是有限度的增值;既然是投资,就有可能会赔钱。由于几年的熊市,净值不断减少,许多投资者如坐针毡,就在去年还曾发生过大面积地赎回现象;而且投资基金,根本不是向银行存钱,基金讲的是收益率,没有什么所谓的利息。
担忧之二,基金管理者能否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这是最大的担忧。一个基金经理掌管着几百亿的资产,如何使其能本着为投资人理财的职业精神去合理配置这些资金,依靠什么来制约和保障?
基金业中曾发生过利益输送丑闻。具体讲,如果一个基金经理身边同时还存在着私募资金,他利用投资者的资金为其私募基金谋利,此即为典型的利益输送。
基金业中还发生过基金经理被上市公司收买的事例。在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大量股份之后,该基金成为举足轻重的流通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董事会重大决议中,为了争取到这部分流通股股东的同意,基金经理就可能会被上市公司的“糖衣炮弹”击中,这不仅损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还在根本上违背了监管层期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良苦用心。
担忧之三,基金业中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片面追求管理规模,忽视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匹配;盲目追求投资收益,忽视风险防范和流动性问题;夸大投资业绩,不注意向投资者提示投资风险;投资缺乏独立研究和判断,不严格遵循投资决策程序等等。
面对基金销售的“火”,证监会日前紧急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第31次基金业联席会议精神,加强风险防范,促进基金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虽然此举可为当下火热的基金行情降温,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难以治根。也有专家向投资者指出,开放式基金在国外的实践并不成功,向一些投资者大泼冷水。
而反观我们对基金业的法律规范,却显得相当欠缺。至今除证券法、公司法、证资投资基金法几个基本法之外,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具体规范只有几个为数不多的规范性文件。基金业相当重要的销售规则,如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内部控制指引、销售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技术指引、评价与咨询业务管理规定、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等,至今一个没有出台。对于手握大权的基金管理者,对其规范也只有今年10月27日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指导意见》。
面对基金规模的日益庞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抛弃其他投资方式,变成“基民”,如何使基金经理真正为投资者着想,理好他们手中的财,加快基金的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基金管理人员的相关法规及规章,已成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了。(责任编辑:郑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