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姚润丰 董峻)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15日表示,组织编制《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目的在于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日前正式发布的《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共分五部分,从目标、战略、重点、分区定位等方面对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了总体谋划。
张宝文指出,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
他说,2005年中国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将使粮食供给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着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同时,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人均耕地规模极为狭小。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张宝文认为,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目前全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
从分品种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薯类生产增长较快。
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
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趋于增强。近20年来,品种间、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已成为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在品种上往往反映在稻谷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方面,在区域上则主要反映在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
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四个功能区。
优势主产区。主要覆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
潜力提升区。覆盖部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
稳固发展区。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
战略储备区。《规划》提出优先谋划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
张宝文指出,在粮食基础产出能力建设上,重点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
在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建设上,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储备。
张宝文说,在粮食生产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上,增强良种供给和生物灾害防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动态监测预警能力。
在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上,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完善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扶持政策,鼓励新型农机研发。
张宝文指出,在发展粮食替代产业方面,合理开发非耕地资源,加速发展节粮型养殖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