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股以“反思”和“批判”为名的社会思潮
近日,国内“是否要取消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问题惹来了一阵非议。全面看来,这场争论的发生并不偶然,其背后是一股以“反思”和“批判”为名、以颠覆中国传统文化为真实目的的社会思潮在作梗。
近年来,这股思潮可谓甚嚣尘上,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全面否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比如,主张“取消中医”,摒弃“仁义礼智信”等古代社会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许多历史人物和经典著作被毫无顾忌地恶搞,许多具备很高价值的古典建筑物被毫不留情地拆掉和改建,等等。
另一方面是推崇洋文化,贬损中国文化。比如,洋产品、洋节日、洋观念和洋文化的登堂入室:引进洋动漫给孩子们成了某些人的最爱;追捧洋节日以创造商机是商家的发财秘诀;拍些泼中国人脏水、出中国人洋相的“大片”出国获奖是导演成名的捷径。还有,英语十分流畅的白领用母语汉语却连一封信也写不好;在西方正在被反思、被批判的一些观念如性解放等竟成为某些人追求的时尚……
如果这股思潮继续下去,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将日趋支离破碎,在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繁盛之地或许将只能看到历史的只毛片羽——包括有形的建筑及无形的道德习俗。
这是“五四”重来吗?
有人为这股思潮辩护,称这是“五四运动”重来。在80多年前由“五四”肇始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无数知识精英也曾想引进西方文化,对传统欲颠覆尽净而后快。然而细看今日之否定传统,却与“五四”有着质的不同。彼时,中国经历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值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救亡图存采用特别激进的颠覆态度,也许不失为一种救国之道。而且,当时人们对破坏传统可能形成的后果也并无经验、教训可谈。
然而,眼下却不同。80多年过去了,21世纪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919年的中国。与当时相比,人们也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传统存废及其利弊的经验和教训,所以,“五四”之时被踩倒在地的一些观念,今天正在被重新拾了起来,比如被胡适等人提倡的“非孝”,对儒家的全盘否定等。而当时提出的“废除汉字”等一些激烈主张,也早已经被证明是荒谬不可行的。
因此,眼下所发生的“颠覆”在本质上并不同于“五四”。在发生原因上,彼时是高尚的,即便有不理性成分也是由于“恨铁不成钢”;而此时却很难说其具备类似的动机。当前所发生的“颠覆”之举,多半是由于商业利益诱惑,少部分是出于无聊。同时,在对行为后果的预见和期待上,此时也已经迥异于彼时。对历史渊源不问青红皂白,唯以颠覆为能事,尤其是将这种极端行为当作吸引人眼球、“成名成家”的手段,不知节制甚至乐此不疲的颠覆行为,于中国文化而言近乎自渎、自虐和自残,这种后果非常值得警惕。
轻视文化,初尝苦果
印度一位国会议员曾对当前文化全球化、同一化倾向反思道:“文化认同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身份认同之一,如果我们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我们将成为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文化难民,这比由于战争等原因而被迫离开自己的故土,成为政治难民更可怕。从文化上被除根很可能是人类命运最悲惨的事情。”的确如此,正所谓“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在一个全球化的大市场中,“经济国界”日渐被抹去,“文化国界”愈发显得重要,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和存续的灵魂,同时也是决定一个社会是否能够有序运行的“软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状态,引领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只有保持住本国家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才能保持住自信和尊严,经济发展也将因此而得益。
如今,由于本土传统文化不受珍视,反而不断被自虐和自残,人为制造出了相当大的“文化真空”,外来文化正在趁虚而入。这已经让我们初尝苦果。比如,对两性道德要求的淡化,盲目推崇所谓的“性解放”思潮,已经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两性道德生态,成为极大的社会问题;由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坚持不足,导致外来电子游戏成为毒害青少年的公害,严重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基本学习和生活状态,等等。
不妨学学法国
当然,发生这种状况,与西方文化挟经济实力而形成的巨大攻势有关。在资本、技术、军事力量、科学知识和商业逻辑的助推下,西方一些媒体的文化促销手段愈益高明,“软实力”迅速膨胀,不断将其语言、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甚至是消遣方式、梦想方式强加给他人,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化霸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刻,作为经济上弱势的一方,中国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由此就过于产生文化自卑乃至虚无心理,甚至简单地以印象代替判断,以经济强弱和科技水平高低定性文化的优劣,从而陷于“抑中扬外”、“抑古崇洋”的泥淖。
在这方面,法国的做法或许值得参考借鉴:在那里,不断有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向公众提出警告,力避法国人的固有精神领域遭到外来文化的入侵;用严厉的罚款对街头滥用外语词汇的广告进行制裁;限制从美国进口电影的数量,为本地电影业提供补贴并实行放映定额制;各级政府不断举行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对法国文化可能受到的威胁未雨绸缪。
当然,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无妨,反思也有必要,甚至适当地颠覆一些过时的内容同样无可厚非。但对每一位国人来说,拥有清晰而坚决的立场是必要的:细致地甄别本土传统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不能如此,或许我们真有可能成为西方模式所塑造的经济和文化双重傀儡。郭之纯(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环球时报》
( 2006-12-14 第11版 )
美国人反对否定“中国龙”
没必要改称LOONG
新华网专稿:国内有人建议要修正龙作为中国国家的形象标志,由此引起网上沸沸扬扬的争论。主张弃龙的人认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其形象往往会让部分西方人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
两百专家称取消中医论是对历史的无知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消息:“取消中医”、“中医必亡”等论调正从网络走向传统媒体,甚至有人建议5年内将中医全面逐出国家医疗体制。12月4日下午,200名中医专家在合肥怒斥:“取消中医是对历史的无知。中医在过去、现在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专家们认为,振兴中医,有着“南新安北华佗”的安徽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魏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