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安屯垃圾场的填埋气收集利用工程正在建设中。本报记者
欧阳晓菲
摄
被垃圾散发的气味熏得“无法忍受”的通州居民纷纷投诉,10月下旬,通州区环保局出了一份书面说明:高安屯填埋场属于朝阳区,通州无权管辖。
事实上,高安屯污染问题,已争论十年之久。污染源在朝阳,而受影响者在通州,一线之隔,问题久拖不决。
朝阳区无害化处理中心高工方朴认为,目前本市各区自行建垃圾场的管理机制,是造成区与区之间矛盾的关键。市政管委高工、“垃圾专家”王维平则认为,即使由市政府统一协调,垃圾场选址问题也很难解决。
目前,高安屯正在试图通过技术改造的方法,解决污染问题。
居民投诉刺激性气味
8月的一天,凌晨一点半,再次从睡梦中被一阵刺鼻的气味惊醒,通州区天赐良缘西三区居民郭斌忍无可忍,拨打了通州区环保局的投诉电话。
直至冬天到来,郭斌才觉得气味不再让自己难以忍受。
2004年,看中天赐良园小区紧邻朝阳,离市区近的交通优势,郭斌花了30多万购置了现在的房子。
“自从搬进来,就经常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从来都不敢开窗户,特别是夏天和下雨天,根本就没法忍受,夏天我都不敢在这住。”
天赐良园、北苑、西门等小区的居民均感受到高安屯垃圾场刺激性气味的“力量”,纷纷投诉。还有一些居民在八通网论坛发帖,成为该论坛今年关注度最高的帖子之一。
为了给投诉者和网民一个说法,今年10月23日,通州区环保局作出书面说明,说明中称,天赐良园、北苑、西门等小区的刺激性气味,由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产生,因其属于朝阳区管辖,通州环保局无权处理。
垃圾隔界影响居民
京东,朝阳界内,紧邻通州,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已存在十年。
十年间,高安屯的垃圾山已高达数十米,而北京物资学院的2000余名师生,已经“受了10年熏”。
邹晓美所在的物资学院,位于通州区的西北角,距高安屯垃圾场的直线距离不过千米,1996年,邹晓美首次迈进物资学院大门。“我到学校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听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臭味,下雨天,气压低,一天24小时都弥漫着臭气,让人难受得想撞墙!”邹晓美说,在她的记忆里,夏天学生上课时,鼻子里都塞着卫生纸。
因紧邻垃圾场,操场也成了摆设,根本没人敢去跑步,“闻到那种味,你就根本不想呼吸”。
目前,天赐良园等小区内的2.5万户居民过着轻易不敢开窗户的生活,他们都在通州境内,高安屯的下风向。
“朝阳把垃圾场放在了自己下风下水的地方,但却是通州的上风上水向,风一刮臭味全吹到通州来了。”通州区环保局监察科科长徐晓云说。
徐晓云已不止一次被投诉人在夜间吵醒。她说,自从4年前坐上这个位子,她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关于高安屯的投诉,特别是在夏天。
已拖十年依然无解
在10月23日通州环保局做出的情况说明上,通州区区委书记梁伟,区长邓乃平,主管副区长赵玉影分别作了批示,对于高安屯的问题,他们审慎地用了“逐渐解决”的字眼。
“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管辖权。高安屯是人家朝阳的,得看人家的脸色。”问题久拖十年不能解决,通州区环保局副局长胡建华一语道破天机。
2005年1月,通州区政协7个民主党派就高安屯问题曾提交过一份提案,提案中说:“朝阳区将垃圾消纳场建在通州墙外,无异于将自家垃圾堆放于邻居窗外,严重侵害了通州居民的民生与健康……”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垃圾场搬走。”胡建华说,通州区政协的提案也认为,垃圾填埋场应尽快迁到通州区以南,远离人口稠密区。
“把垃圾场搬走是根本不现实的。”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高级工程师方朴说。“我们已建了这么多年了,怎么可能说搬就搬呢。况且,朝阳区也必然需要一个垃圾场,每天3000吨的垃圾,总不能随便乱倒吧!”
“我估计他们也不愿意搬,这个难度非常大。”胡建华说。他认为,这么大一个垃圾场,在最初建的时候,朝阳就该和通州沟通。“等到苍蝇蚊子都飞进来了,我们才知道人家建了个垃圾场,可是已经晚了。”
不过,高安屯并不这么认为。
“我们是在自己的区界内建垃圾场,没有必要和通州商量,没有任何程序和法规要求我们这么做。”方朴说,高安屯的建设,是符合规划要求的。“确定在高安屯建设,我们也是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当时市区两级环保局、规划委、计委等相关部门的人都参加了讨论。”
“这几年朝阳发展非常快,人口密度也已经越来越大,在朝阳区范围内选一块地建个垃圾场,非常困难,只能放在朝阳最靠边的地方,那就肯定要和别的区交界。”方朴认为,垃圾处理厂就像公共厕所一样,是一个人人需要,人人又都不愿要的东西。只要建,不管放在哪里,都会有矛盾。“建在这里和通州有矛盾,建在别处,没准又和顺义有矛盾了。”
方朴认为,目前本市实行的垃圾设施建设机制,是造成各区之间矛盾难于协调的一个
根本原因。
据记者了解,目前本市垃圾处理机制实行的仍是50年代建国初期的管理方式,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的垃圾由其各自收集后,由市市政管委在其统一建设的垃圾处理场统一处理,其他各区自行建设垃圾场,自己处理。
“当时城四区垃圾场由市级统一建设,就是因为考虑到四个老城区人口密度大,其辖区内不适宜再建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北京市市政管委的高级工程师,“垃圾专家”王维平参与了本市近20年垃圾场发展规划的编制。
“不仅城四区,现在,像我们朝阳这样的区也已找不到地儿建垃圾场了。”方朴说。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急剧推进,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区已从原来人烟稀少的郊区变成了城区,人口密度急剧增加。
“这几个区都面临垃圾场选址难题。”方朴说。
方朴的说法,得到了王维平的认同。王给记者举了石景山和门头沟的例子。2003年,石景山区的黑石头垃圾填埋场到了报废年限,急需建一个新垃圾场,但辖区内已找不到适合的地方。最终,通过与门头沟区协商,由石景山区出建设费和运行后的部分管理费,双方合作在门头沟共建一个垃圾处理场,共同使用。
在王维平看来,这种“妥协”完全依赖双方意愿甚至是上级政府压力,不是长久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专家认为减量是根本
在方朴看来,进行管理机制进行变革,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类似垃圾处理场这种特殊的公共设施,应该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建设,单纯依靠区与区之间的协调,矛盾根本无法解决。”
据记者了解,目前,本市有7个垃圾填埋场,还有2到3年就将到达使用年限,其中有4个为区属垃圾场。选择新的垃圾场建设点,已迫在眉睫。
“这几个垃圾场的选址工作已开始考虑了,但目前已经到了很难进行的程度。”王维平表示,市政管委有意对垃圾场的选址进行统一筹划和协调,甚至已考虑把垃圾场建到河北。“但即使由市一级来协调,也非常困难,现在谁都开始重视环保,给人家钱人家都不要。”
王维民认为治本之策是实行垃圾减量化处理,减少垃圾的产生量。“10年前我提出垃圾减量化的建议时,没人重视,现在看来,这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核心问题,现在开始干还来得及。”
2005年4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已正式把减量化作为垃圾处理的第一要务,正式写进国家法规,排在无害化和末端化处理之前。这让王维民很欣慰,“有了法规作保障,是万里长征刚刚走了第一步,在垃圾处理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垃圾场正进行技术革新
虽然通州居民投诉依然很多,事实上高安屯垃圾场正在进行技术革新,希望借此降低垃圾场的二次污染。
11月23日,在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的主任办公室里,新任主任任继民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高安屯未来15年的发展规划图。
根据这份规划,未来15年内,不仅高安屯的垃圾处理水平将得到提高,还将被建设成固体废物处理的科研开发中心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中心。
目前,高安屯的各种设施改造已在进行中。垃圾处理中心开始尝试在垃圾堆体上喷洒除臭剂,投资1700万元的渗沥液处理系统也已经投入使用。存在10余年的垃圾大坝完成了绿化,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正在进行施工,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此外,日处理规模在1600吨的一个垃圾焚烧电站也已经动工建设,计划于明年7月份点火调试。焚烧厂建成后,垃圾场的绝大部分垃圾都将直接进入焚烧炉,不再进行堆放处理。
“我们正在改进的过程中,工作得一步步来。”任继民说。
天赐良园小区居民郭斌等却有很多担心,担心单纯依靠技术改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场的污染问题。
让郭斌羡慕的是,一线之隔的邻居,朝阳区高安屯村的500余户村民,已在2002年被整体搬迁,“脱离了苦海”。这次搬迁,朝阳区政府花费巨资。
-链接·高安屯垃圾场
高安屯垃圾场,位于朝阳区的东南角,距通州与朝阳区界不足500米。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只是一个随意倾倒垃圾的大坑,1995年,朝阳区将其改造成垃圾处理场,垃圾由无序堆放变成有序堆放,2002年,朝阳区政府将其建设成朝阳区垃圾卫生填埋场。
每天,从凌晨6点开始,平均每1分钟就会有一辆满载垃圾的卡车,从朝阳区的各个垃圾收集站,赶往这里。每天700多辆垃圾车,将整个朝阳区近3000吨的生活垃圾运往这里,10年来,一座近10层楼高,长达20余米的垃圾山逐渐形成。2005年之前,垃圾产生的沼气和渗沥液,未经处理排放到地下和空中,造成污染。记者:本报记者刘薇 (责任编辑:魏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