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首次披露,经十多年考古研究,重庆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丰都玉溪遗址,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由动物残骨和制作石器的残次品组成的70余页“史书”,厚6米,揭开了三峡文化7000多年历史的神秘面纱。
千年古屋内发现官印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队队长白九江回忆,1998年,重庆市博物馆考古队再次对玉溪遗址展开大规模的抢救发掘。几座沉睡了1000多年的巨大房屋呈现在眼前。其中一座房屋的柱洞直径将近半米,另一座房屋的面积达到近200平方米,在屋内及附近地面,堆满了无数的精致的铸有莲花纹样的瓦当。白九江说,通过对大量遗物的考证,他们认定这是唐代的房屋遗存。但不知道房屋为何所用?又毁于什么?
就在他们不得所知时,在一座房屋内出土了一枚白色的玉印,那上面篆着“涪州之印”几个字。本以为是当时涪州最高长官用印,可印章背面未刻完的“垫江”二字,和字体粗疏、潦草,让他们推断:这可能是一枚未竟的习作。再查史料,赫然发现当时的丰都行政隶属忠州,而不是涪洲。
玉溪遗址属宗教建筑
白九江告诉记者,就在他们为官印之迷一筹莫展时,一个偶然的发现为他们认识这些唐代房屋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余地。
因为,与玉溪遗址相隔一条小溪的玉溪坪出土了近200余枚唐代佛教金铜造像,由于两个遗址事实上具有非常高的关联度,这说明玉溪遗址的房屋很可能属于宗教建筑。那些精致的瓦当、大量的筒瓦碎片、狞疠的兽面砖、巨大的柱础、大体量的建筑本身,都显示它的身份非同寻常,按照当时的严格规定,只有衙署、宗教等建筑才能享有这等气度!
西方人可能进入玉溪
1999年下半年,考古工作者在玉溪遗址最北部勘探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渣。是谁在这里倾倒了大量骨渣?难道这里的历史,比唐代还要久远?
“这些骨渣的发现,让我们发现,可能有一支西方人来到了这里。”白九江说,据“史书”记载,距今7500—6400年间,有一支以渔猎为生的古人来到这里。他们把吃剩的兽骨、鱼刺、蚌壳等一起,抛撒在江边。还有一部分族人则忙于在河滩上打制石器。距今约6200—5500年,一群可能来自西方的人类,出现在玉溪河口。这支人群很可能驱逐了原来的玉溪人,也可能与他们融合。总之,一种新的文化出现了。新玉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渔猎已退居辅助地位,台地农业已经得到巨大发展。石器开始通体磨光,陶器多为平底器,而且一改以前红褐色的基调,出现了大量的灰陶。距今5500—4600余年,一种叫做“玉溪坪文化”的文化在玉溪遗址留下足印。专家推测,河对岸可能是当时人们生活、居住的中心,玉溪则是农业耕作或其他临时活动的一个场地。
玉溪史堪称三峡通史
白九江介绍,在辉煌史前文化之后,玉溪文化并未中断。商周人抛弃的尖底杯仍躺在垃圾坑里;东周一种“花边圜底小罐”也出现在考古者视野;汉代到六朝,玉溪完全变成了一座坟茔,在遗址高出江岸台地约30米处,一座座“豪华”砖室墓矗立小山上,里面放满各色精美的陶、瓷、铜铁器。考古者发现,墓葬大多按时代顺序排列。唐代,玉溪一度成为宗教盛行地,附近的许多人们成为了寺庙的荫户。宋代,这里可见当时商业的繁华。考古者们从一处灰坑中发现了几十只精美的瓷器。明代,玉溪河边第一次兴起了冶炼工业。这可能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炼锌窑炉。
专家解读玉溪史密码
考古专家表示,玉溪通史是一本秘史,是由多种文字写就的。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专家解读了这些“语言”。
动物考古专家们释读了7000年前的动物密码。他们说,那时候玉溪河两岸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有许多动物出没其间。他们仅从几十平方米面积发掘出的骨骼,就识别出了1398个动物个体,有水鹿、黄麂、水牛、猪、犀牛等27种动物。专家指出,7000年前的玉溪人可能已饲养猪。环境考古学家们复原了当时的气候,最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遥远时代的洪水记忆。在玉溪,骨渣总是成层分布,并被一层一层的纯净砂层所分割。考古者们共发现了三十多层砂,并采集样本进行分析,赫然发现这些就是几千年前的洪水遗迹。由此推测,在长达1200余年的时间里,平均至少40余年就会发生一次淹没现台地的洪水。隐藏在玉溪“地层文字”中的秘密还有许多。这座西南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书写了迄今三峡最长、最为完整的古代文化史,是三峡文化的“见证者”,因此其对构建重庆远古历史意义重大。(记者李心成)(责任编辑:韩美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