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奉节县龙桥乡,靳从兵抱柴准备给父母做饭
靳从兵拿着妈妈的鞋帮她起床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雄 摄
靳从兵把妈妈从轮椅上抱起,轻轻放在床上,然后将导尿管固定在床边。随后,又吃力地把父亲从轮椅里抱到床上。窗外的雪下了一整天还没停,靳从兵回到房间冷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父母都要生活在轮椅上,这就是16岁少年每天要干的家务活。
父亲打工受伤瘫痪
靳从兵所住的阳坝村位于奉节的金凤山下。
2000年,父亲靳强云前往河北铁矿打工。5月矿井发生垮塌事故,靳强云脊柱受伤下肢瘫痪。靳从兵的母亲邓小玲从河北将丈夫背回来,矿方仅赔偿3万多元。正读小学5年级的靳从兵闹着要退学,被母亲一个耳光打回了学校。
意外车祸妈妈致残
2004年8月3日,靳从兵16岁生日的第二天,母亲到亲戚家奔丧后想早点回来照顾丈夫,乘一辆农用车时发生车祸被压在车下。母亲腰椎受损,腰部以下失去知觉。
母亲瘫痪在床,靳从兵只得放弃了高中学习,坚持要妹妹继续读书。从此,靳从兵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父母竟商量一起自杀
父母不想拖累孩子,二人竟商量一起自杀,结果却被靳从兵察觉后拦了下来。“如果你们想我们过得好,那么你们就好好活着,天塌了有我顶着。要是你们走了,我和妹妹一辈子将不得安心。”儿子跪着苦苦哀求。靳强云夫妇听到此处,抱着懂事的儿子,三人哭成一团。
2005年3月,母亲邓小玲发现自己背上手术的地方疼痛难忍。靳从兵借了1500元钱,将母亲送到了湖北恩施某医院,入院1天1夜,1500元分文不剩还欠200多元。
无奈,靳从兵只得背着母亲偷偷溜出医院,给母亲买了张车票。靳从兵决定步行100里回家,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在父母苦苦期盼中,靳丛兵终于走回了家。
瘫痪父母很少喝水
帮儿子减少麻烦
12月13日,记者到达了奉节龙桥乡阳坝村,大山里已下雪。“要不是这孩子,哎———”带路的老农眼眶红润。
靳从兵独自在猪圈旁铡玉米杆,熟练而又利索。“给猪铺窝用。”靳从兵一边劳作一边解说玉米杆的用处。两头猪是这个家庭唯一值钱的财产!
刚修的平房还没完工,没有门窗,寒风吹到了屋内。其父靳强云躺在床上没有起来,其母邓小玲靠在床边抹玉米粒。
靳强云的老房离新房近1公里,门前没有路,晒太阳进出全靠儿子背。靳从兵说,为让父母晒太阳方便,靳从兵和父母商量将家搬到路边。新房7月就动工了,可现在还没弄完。借的钱都已经用光了。
靳强云说,夫妻两人什么都做不了,整个家都靠儿子撑着。靳从兵说,妹妹在10几公里外的兴隆镇繁荣中学读书,现在已经是初中三年级了,明年就要升高中了。妹妹每周的生活费是12元,回家走路要花3个小时。
靳强云说,为了给儿子减少麻烦,他们夫妻很少喝水,饭也尽量少吃。靳从兵听说兴隆镇有个农民有治瘫痪病人虚弱的偏方,就步行十几公里山路去找,然后钻进深山采药。
为防止父母长褥疮,靳从兵经常用湿毛巾给父母擦拭身体。天气凉爽的时候,他会把父母双双背到院坝上,呼吸新鲜空气。
新闻面对面
“想让妹妹继续读到高中”
记者:你觉得自己苦不苦?
靳从兵:(笑了笑)没得法。(沉默)
记者:万一结婚后,媳妇不孝顺怎么办?
靳从兵:不要。
记者:考虑过以后吗?万一爸妈一辈子都站不起来。
靳从兵:想让爸妈好好地活着。
记者:妹妹马上要读高中了?
靳从兵:想让她读。
“我们欠儿子太多”
记者:考虑过以后吗?
靳强云:走一步算一步吧。想让儿子去打工,可身边又离不开人。
记者:女儿马上要上高中了?
靳强云:(沉默)我们拖累孩子了。
记者:如果有人愿意帮助孩子读书呢?
靳强云:我们也想她读。到时就让儿子去打工还账。我们欠儿子太多。
记者:谁照顾你们呢?
靳强云:(沉默)
记者手记
在苦难中成长
采访时,我感受很复杂。这不同于以往采访。在苦难中成长,是这个一次次充满希望、希望又一次次破灭的家庭给我的最大震撼。
一家人,接连遭遇厄运,采访时小伙脸上总挂着微笑。如果不是两把轮椅提示着我,这可真算一个幸福的家庭。
“没得法”是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既有无奈,又有面对困境的豁达。“没得法”和“笑”是这个家庭给我深深触动的两样东西,笑得毫不做作。
他们一直都怀有希望,虽然梦想一次次破灭,但并未放弃。母亲邓小玲说,他们最初设想着无论多么辛苦都要供两个孩子读大学。本报记者 李增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