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火车的轨道宽度不同,不能直接对接。于是,到达边境时,必须把列车吊起来,换轮子才能继续行驶。同样,如果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不对接,那么毕业生不得不像中俄间的列车一样被‘吊起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换上适合企业的‘轮子’,这样一来耗时又耗财。 ”16日举行的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年会暨上海职业教育合作论坛上,专家作了上述形象比喻。
国内外经验表明,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依靠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那么如何实现两者对接,专家们发表见解。
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热情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呈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主动上门去“拉”企业,但许多企业热情不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明达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参与职教的利益驱动机制有差别。有的行业需要“专用性”技能人才,如飞机维修员等,这种人才在行业间流动很低,从社会上难以招聘,所以企业舍得投资参与职业教育。但社会大量需要的、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大量培养的是那些“通用性”技能人才。企业通常这样想:这样的人才我招一人,会有50人来应聘,为啥我还要和学校一起培养?而且,企业往往担心,辛辛苦苦培养了在校学生,到头来反被学生“炒鱿鱼”。
学校“拉”企业能量不足
校企对接不顺畅,学校也有原因。
“学校有与企业合作的愿望,但是否有足够的能量呢?”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冯伟国教授指出,企业花了精力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也希望学校教师能参与企业的技术课题,给予指导,但是,学校的不少教授、副教授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少企业还希望学校能为自己的员工开展职后教育和培训,可有的学校对此缺乏热情。
企业与学校工作节奏不同,也导致了不能很好合作。例如,企业需要学生实习3个月以上,因为“蜻蜓点水”式的实习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学生却说:“只能实习1个月,因为接下来要回学校上课”。学校为何不能尽量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对课程安排作适当调整呢?
利益机制促动企业参与职教
如何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会专家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有关的法规制度中,要明确企业在发展职教中的责任;大型企业要自办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职业技术学校光有热情不够,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良好机制;行业应参与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指导职业学校办学;评估职业教育质量应有行业和企业代表参加。
专家指出,要重视研究行业、企业参与职教的利益机制。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半工半读实习岗位,提供实训条件和设备,应得到多种形式鼓励,如获得税收优惠等。对大量无力自办职业教育的中小企业,可在企业职工培训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由市有关部门统筹,用于支持公办的各类职业教育。目前,校企合作不长久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领导靠亲属或朋友关系去“拉”企业,双方有一阵子合作“红火”;一旦学校领导或企业领导换了,校企之间便“散伙”。专家建议,要建立规章,形成行业、企业参与职教的长效机制。
此次论坛由市职业教育协会、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普天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市政协副主席谢丽娟出席论坛开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