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是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裁决申诉期限截止日,福建鞋企集体放弃了诉讼。
10月7日,欧盟对中国皮鞋作出为期两年,税率为16.5%的反倾销裁决。作为我国鞋类生产出口的第二大省,福建有近300家鞋类生产企业受到影响,当地的制鞋企业开始寻求诉讼之路。 由于欧盟法律并未对审理时限作出明确规定,加上举证、调查等程序繁杂,诉讼至少要两年以后才有结果,耗费的人力财力都大,极有可能制裁已结束,法院诉讼结果还没出来。而即便最后胜诉,欧盟赔偿的费用可能还不及企业打官司的诉讼费及其他费用。权衡利弊后,福建皮鞋企业集体放弃了诉讼。目前,全国1200家涉案企业中只有14家企业还在积极应诉。
虽说放弃诉讼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但着眼于中国鞋业出口的长远利益,不得不说这样的“坐以待毙”是种遗憾,尤其是在中国入世5周年的前夜。
成本高、手续烦是放弃诉讼的表面原因,根本却在于国内许多制鞋企业缺乏主动在竞争中占据高点的战略意识,长期以来满足于利用廉价劳动力贴牌生产赚点小钱,低价格的竞争策略使得企业无力提升产品档次。一旦面对发达国家的法律、标准等门槛时,只能被动地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
放弃诉讼的无奈,也凸现了制鞋行业加大同业协调力度的紧迫性。据报道,在前不久举行的反倾销应对协调会上,一名鞋企负责人提了个让与会专家哭笑不得的要求:“能否请政府官员帮我们统一填表格,一起寄给欧盟?”其实,这件事本来应该由同业公会来办。反倾销针对的是整个行业,可谓“一损俱损”。只有整个行业形成合力,比如建立反倾销共同基金,才可能提供足够的人才和资金支撑,把应诉的平均成本降下来。
有资料显示,由于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原本具有较强优势的纺织业已经退出部分国外市场。制鞋业想要避免重蹈覆辙,惟有练好内功,直面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间的贸易竞争不仅是产品价格的竞争,更是企业制度和市场环境的竞争。同时,“中国制造”也应学会在竞争中合作,携手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