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般意义上认为博物馆对于经济发展大计来说无足轻重,但英国昨天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博物馆也是英国出口支柱”,博物馆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每年达到15亿英镑。对此,国内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相比较而言,中国博物馆在经营管理方面尚待改进。 “博物馆不能完全放弃产业思维,也要有创收意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周明此前说。
昨天公布的伦敦经济学院专家调查报告显示,“博物馆也是英国出口支柱,就像汽车工业和对冲基金”,博物馆对英国经济的影响,估计每年达到15亿英镑,这个数字使博物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一个外围的消遣和粉饰的花边。报告认为,最近几年中,博物馆的角色有“根本上的改变”,传统的文化和学术类工作被“嫁接了一种健康世界中的冒险行径”,促进了大规模的观光和娱乐事业。
参与国际的野心
英国众多博物馆名声在外,每年慕名而来的海外参观者带来3.5亿英镑的直接收入,观光客去伦敦之外的博物馆或者画廊的数字也正在每年递增,比如,参观位于利物浦英国国家博物馆的人数在过去7年里翻了两倍还多。
在英国共有1848所博物馆,最吸引海外参观者的10个英国景点中有7个是博物馆,43%的英国人在过去一年中参观了博物馆。
博物馆新近的一些项目使博物馆身份至关重要,比如,在利物浦的皇家战争博物馆珍藏“二战”期间的遗留物,大英博物馆也在国际竞争中策划了一个新项目,用其藏品为经历战火的巴格达博物馆装点门面,还有其他与苏丹和伊拉克合作的众多公共项目。大英博物馆关注国家历史、关注当前的国际关系,在“非洲2005”等大型展览中充分反映了其野心所在。
缺少基金购买新藏品
调查报告显示,这些新的、广泛的国际角色意味着博物馆在许多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增长。但是报告也警告了在近5年的发展中产生的一个副产品———这些机构太过凝固,一成不变,对政府言听计从,增长势头过于夸张。但是真正的所得却与表面的扩张并不相符。缺少购买新藏品的基金以更新博物馆收藏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是个事实存在的问题,依靠私人出借藏品,不可能永久地成为国家博物馆的出路。”报告说。
调查报告联合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博物馆总监讨论会认为:“博物馆需要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地方,但是我们看不到新东西就无法做到,英国人口正在变化,博物馆反映了社会的一面。如果博物馆终止反映它所存在的社会面貌,那将是非常可耻的。”
调查认为,如果英国财政部再加大力度去帮助博物馆和画廊,就像投资在英国电影事业上那样,那么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从业者说:中国博物馆不能放弃产业思维
早报记者李静
博物馆本身是非营利的场所,是城市里重要的文化设施。针对英国博物馆对经济的影响力,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昨天对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表示,相比较而言,中国博物馆在经营管理方面尚待改进。
在硬件、研究、展览上和国际接轨的上海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昨天告诉记者,门票占到上博收入的绝大部分,大概在2000万元左右,但这仅仅能够抵消包括水电、保洁等在内的日常开支。上海博物馆的运行主要依靠市财政拨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在接受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需要巨大的投入,绝大多数都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故宫每年的门票收入高达4亿多元人民币,除了日常开支外,还会有盈余。“在国内外的博物馆中,故宫算是个特例,有历史渊源和地位等各种原因。”他说。“博物馆虽然是公益性事业,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产业思维,也要有创收意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处处长周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国内的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出租场地等方式创收。
一位国内博物馆从业人员表示,在自己跟大英博物馆等机构的合作中,也曾了解到人员罢工和裁员等状况,他们的经济状况并不好,英国的大多数博物馆仍然无法自给自足。李文儒也认为,英国的很多博物馆都是免门票的,收入状况各不相同。“15亿英镑这样的数字可能源自计算方法的不同,如果每年某个博物馆有800万的观众,其中的200万是来自外地或国外的,把他们在这个城市的吃穿住用行开支都算上,这笔带给旅游业的收入将是不小的数字。”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