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兴十四村村貌。
新华社记者 李建平摄
12月的北疆,千里冰封,朔风凛冽。
一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却感觉冻僵的地底,宛如有一股暖流激荡。记者在村中的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工地看到,3万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封顶,走进厂房,但见数十米高的玉米发酵罐水泥框架一个个巍然耸立,站成一排,仿佛待命的天兵,等待战斗的号令。这个工地,只是兴十四村投资15亿元的15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的第一期。整个工厂3年后全部建成投产时,将“吃”掉齐齐哈尔市一半的玉米,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兴十四村的胃口真不小啊。然而,昔日的兴十四村不但没这么大胃口,而且连吃饭都成问题。
不信?那我们就把镜头拉回50年前……
艰苦拓荒 荒原良田大变迁
兴十四村位于大兴安岭脚下的嫩江冲积平原,千万年来一片苍莽荒凉。直到1956年春天,428个闯关东的山东移民打破了这里的沉寂。
从沂水之滨来到音河之畔,这群对东北充满憧憬的沂蒙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房无一间,田无一垅,只有荒原上一根木头橛子,上拴着一面小红旗,写着“兴十四村”。
绝望的移民陆续走了,428人最后只剩下36户。
选择留下,就选择了苦难。有“黑风口”之称的兴十四村,地是沙包地,15厘米以下全是鹅卵石,“沙窝窝,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没有牲口,人拉犁,没有住房,就搭‘草架子’住。晚上沙子透过茅草钻进我们耳朵脖子里,全身弄得像灰土驴子似的。”今年74岁的张维良老人当年没走。他记得最艰苦的时候是1960年和1961年,每人一天只有二两粮食,有一次用8斤苞米面掺苦菜,竟蒸了240个窝窝头,每人吃2个,吃了屙不出屎来。因为饥饿,兴十四村几乎人人得了浮肿病。
付华廷也饿。7岁随父母来兴十四村的他,要饭被狗咬伤过,母亲那双因浮肿而走不动路的腿,是他童年最痛的记忆。1972年,这个23岁的苦孩子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第一个想法就是靠机械化多开荒地。当时,村支部一班人靠带领村民养羊攒了点家底,可买农机没指标不成。他们自己连买带赊,连背带扛,弄回来1100多个拖拉机零部件。几个能人一通捣鼓,竟然照葫芦画瓢真的组装出一台拖拉机,耕作效率成百倍提高。尝到甜头的村民又一鼓作气改造出14种农机具。
开弓没有回头箭。付华廷一班人认准了道,就是一个干。从1975年开始,村里拉开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这群后生愣是经过7年苦战,把4万立方米的河泥搬到3300亩贫瘠的耕地上,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这群苦难的拓荒人,用吃苦捍卫了尊严。1976年,兴十四村以人均2吨粮,成为全省卖粮最多的村;197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81年,村民全部从茅草土房搬进了砖瓦房;1982年,这里成为全国第一个彩电村。第一代拓荒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变成了现实。
二次创业 以工促农步步高
如果说能吃苦是拓荒人的精神,那么,不知足则是拓荒人的本性。上世纪80年代初,当邻村人都在羡慕兴十四村人的幸福生活时,村民们并未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而是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他们瞄上了乡镇企业。一是吸纳农业机械化后转移出来的农民,二是赚钱快。
办工厂难,农民办工厂更难。“我们怀揣大煎饼,走南闯北搞项目,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付华廷忆起村子第二次创业的艰辛,“痛感”犹在。一次他从齐齐哈尔坐两昼夜火车到上海进设备,图省钱坐硬座,困极了就在座席下枕着大煎饼睡觉,脸被过往旅客无意中踢得青一块、紫一块。上海的同志看到来者如此光景,二话没说,第二天就把设备批下来了。类似老付火车上遭罪的经历,不知道有多少回。
从小酒厂、小油坊、罐头厂等“五小”企业到全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再到全国第一家村办柠檬酸厂,兴十四人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1997年,他们组建了自己的企业集团,名字很响亮,叫富华集团。目前,兴十四村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体系,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而富华集团也成为总资产达10亿多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如今,兴十四村从事农业的人口与从事非农业的人口之比,已经从70年代的85∶15,变为2∶98。去年,村民的人均收入达1.5万元。
当然,还有人没离开土地,那就是全村18个种粮大户。1999年,他们通过自己申报和村支部筛选,最终从30多位报名者中胜出,与村里签了10年的承包合同。种粮大户刘宏伟告诉记者,近两年村里开始种水稻,今年平均每垧(15亩)产量达到18000斤。他种的1100亩地今年进账少不了30万元。
产业升级 持续发展铆后劲
12月6日,记者在兴十四村采访,正逢黑龙江省鸡西市两区县的村支部书记们,在此参加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听了两天的课,虎林市虎林镇的村支书于信福和李远贵对记者谈了感想:小富即安不行,拼搏精神最重要,关键是依托资源、面向市场、超前规划。
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让兴十四人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围绕玉米深加工做文章,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占领甚至主导市场,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村里的甜蜜素厂首当其冲接受改造。当年盖了149个公章才建起的厂,最高曾销售到一年2000多吨。曾几何时,这个为兴十四村带来荣誉和实惠的企业风光不再。因为甜蜜素属于精细化工产品,受政策所限,市场前景不好。富华集团副总经理孙光告诉记者:通过设备改造,老甜蜜素厂和柠檬酸厂以后将主要生产一种生物菌饲料添加剂。
2005年,兴十四村办了10件大事。最令人鼓舞的,就是“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的启动。园区占地5万亩,内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农产品深加工区、林业旅游区、仓储和物流配送区等7个区域。园区建设将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业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内容,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工业链。
富华生态产业园的成立,传递了一个信号:兴十四村的农业产业化又迈上了新台阶。这里是兴十四村人的梦工厂,不但生产产品,更造梦,造更美更炫的梦!
时下的北疆,天寒地冻,园区内项目施工得等到明年开春。兴十四村人憧憬着下一个春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