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速度冠军”率先遭遇“四个难以为继”
罗湖转变发展模式走出“阵痛”
深圳商报记者王斗天贾少强
在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罗湖,有一项脱胎换骨的工程备受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正在实施的人民南“金三角”片区的商业环境改造。 这里记载了罗湖昔日的辉煌,它是罗湖人引以为骄傲的深圳高端商业的发祥地;这里还有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深圳时登顶的国商大厦,诞生“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但曾几何时,这里的商家也经历了从车水马龙到门可罗雀的“失落”。人民南的暗淡一度为罗湖的发展道路拉响了警钟。
如今,人民南片区的改造即将完成,许宗衡市长近日率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罗湖调研时,专程绕道人民南,察看了这一“基层基础年、城市管理年”里的精品工程,大家“越看越高兴”。市长表示,愿意在12月23日前后前来人民南出席“亮灯”仪式。在场的罗湖人都明白,市领导的这一表态,不仅是对人民南改造工程的肯定,更是对罗湖历届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步入科学发展快车道的嘉许!人民南片区的脱胎换骨,是罗湖经历阵痛、步入新的发展轨道的一个缩影。
为求“真转真变”敢于“三个舍得”罗湖作为“深圳速度”的诞生地,有过辉煌的发展历程,创造过一年翻一番、甚至翻一番半的经济增长纪录,其发展轨迹是特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但是,作为深圳最早开发的老城区,罗湖首先遇到了“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难题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罗湖是个老区,当深圳的其他区在大踏步前进的时候,它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自小在罗湖长大、曾经担任过罗湖区长、区委书记的汤锦森谈起前些年罗湖的困难时颇有体会:“罗湖吃财政饭的人口也比其他区要多,这项刚性支出之后,区财政的总盘子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叫做‘吃饭财政’。从1996年前后王顺生、李意珍担任区的主要领导开始,几届区委区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寻找出路、寻求突围,力求闯出一条适合罗湖发展的道路来。现在看来,罗湖当初在全市各区中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四个难以为继’,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下去,那将是一条不归路。”
土地、能源水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四个难以为继”,始终制约着罗湖的发展,也使罗湖面临着自己前所未有、其他区也还未遇到的困难:上百栋高楼大厦老化陈旧,“城市皱纹”爬上来了,想要“圈地种楼”已经找不到一块像样的地了;“三来一补”迁走后,作为支柱产业的商贸服务业也有被兄弟区后来赶上的趋势,几年前人民南的冷落与华强北的兴旺就是一个鲜明的对照;更让人揪心的是一些纳税大户迁往别处,罗湖辖区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有一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向现代化前行的道路上,曾经一马当先的罗湖前进步伐放缓、有些举步维艰了,一向勇立潮头的罗湖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别人拉开了距离。
“四个难以为继”就是罗湖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紧约束条件下,罗湖怎么办?罗湖区历任领导积极探索着罗湖的发展方向和出路,罗湖人努力寻求着自身的发展坐标。
“罗湖是深圳的一个缩影,深圳20多年来所遇到的困难,全部典型地在罗湖体现出来,罗湖能否靠改革、靠创新、靠开放,获得资源,获得动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是很关键的。”市委书记李鸿忠在第四次党代会期间参加罗湖代表团讨论时发出的这段肺腑之言为罗湖指明了方向:罗湖要破除这一发展瓶颈,就要做到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实现发展模式的真转真变。
勇当“工兵”探索新路拓展空间“做大”罗湖
“罗湖很小,但是把罗湖的功能——金融、商贸、商业、信息等服务业的功能发挥出来之后,罗湖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包括深圳城市功能的向外辐射,发挥的作用是相当大的,辐射面也是相当广的,空间也是无限的。”这是罗湖区的几套班子经常重温的李鸿忠同志在市党代会罗湖代表团说过的一段话。据此,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在2005年区委工作会议上提出,罗湖要“继往开来,勇当工兵,以改革创新赢得罗湖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要建设“功能罗湖”,全面发挥“功能罗湖”的作用。
说起“功能罗湖”,刘学强有自己独特的阐释:罗湖很小,资源紧约束特征显著,要把罗湖变大,只能坚定不移走效益发展、集约发展道路,种植“高产田”;罗湖很小,发展的空间不足,要把罗湖变大,只能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坐稳辐射源地位,做强辐射力;罗湖很小,最先遭遇传统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困局,要把罗湖变大,只有华山一条路,只能背水一战,为深圳当好探路工兵。为此,罗湖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和成功的转型。
——打造“空中走廊”,再造商业旺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罗湖率先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升级置换进程,商贸服务业迅速成长,早已成为深圳服务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区。罗湖的产业结构同香港十分相似,以服务业为主,对GDP贡献比例很接近。但同香港比,罗湖经济规模和质量都差得很远,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只有香港的二分之一,万元GDP建设用地比香港平均水平高出4倍多。于是,他们学习香港,在罗湖的商业商务区域建立连廊系统,把分散孤立的商厦楼宇连成一个有机体,逐步将罗湖商业中心区内单楼独栋、“各自为政”的商厦楼宇连廊化。这个空间潜力非常大,几乎等于再造一两个“罗湖商业”。
认准了就干!罗湖区已经按照这个蓝图,率先在人民南片区实施,国贸大厦与金光华商业中心等7条大连廊即将完工,将在年底交付使用。取得经验后,还将在华润万象城、东门等商业片区推广,使罗湖商业的“金三角”以及罗湖金融业的“金三角”真正有机地连成一体,互通互动,扩大产业的集聚效应,真正种出“高产田”,同时也实现循环经济资源优化利用的目的。这个一举多得多赢的“连廊系统”工程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突破“罗湖很小”的困局,实现“罗湖很大”的功能。
——实施城市功能二次开发战略,促进核心产业升级,防止产业“空心化”。早在2002年,罗湖率先提出城市功能二次开发,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和提升核心区的产业升级,并通过城区的二次开发实现功能置换,预防在产业调整转移中出现产业“空心化”。
金融业和物流业是罗湖的强项,但竞争激烈,虽然占得先机,还必须赢得后劲。为此,罗湖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更好的、更优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重视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创新,细分客户群体,实施差异化服务,围绕客户需求建立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体系,以质量取胜。目前蔡屋围金融中心区的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年之内将成为深圳的金融服务中心、资金集散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监控中心。而这里将崛起的金融大厦,将成为继地王大厦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罗湖以优惠的政策和更好的市场环境吸引研发、设计等创意经济型的企业落户罗湖,尤其是借力“文博会”,推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罗湖及时把握全市工业大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呼应和配套的机遇,抓住会计、审计、保险、律师、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方兴未艾的机遇,进一步拓展罗湖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同时,在罗湖消费性服务业发达的基础上,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特别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效益罗湖”。刘学强曾不止一次地在全区大会上重复讲一个叫《下一站》的故事,“20多年来,深圳人一直脚步匆匆往前赶路,只知道应该去‘下一站’,却始终不太清楚‘下一站’叫什么名。现在我们知道了,清晰了:深圳,包括罗湖的‘下一站’就是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社会,就是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罗湖。”为此,罗湖区委区政府在辖区大力倡导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形成了政府带头、企业为主体、全民共同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局面。
正是看好罗湖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契机,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纷至沓来,在罗湖投资经营节能产品、设立节能科技企业,从事风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研发,节能技术、新型能源的技术开发等,共享循环经济“大餐”。罗湖区贸工局负责人透露,目前该区已启动循环经济产业孵化中心建设项目,并将继续鼓励、扶持以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回收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静脉产业”发展壮大,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
“阵痛”之后获得新生“功能罗湖”信心满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历阵痛后的罗湖区重新焕发生机。现今的罗湖,金融、商贸物流、黄金珠宝、文化创意四大支柱产业得到较好发展,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资源消耗也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区财政预算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32.4%。这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主要靠消费拉动而取得的效益,这充分说明罗湖经济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大进大出”和“大起大落”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内生增长型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2005年每万元GDP建设用地6.8平方米、水耗24.6立方米、电耗621千瓦时,分别比全市低40.5%、31.7%和28.9%,今年上半年,又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9.7%、7.9%和5.2%。2005年每平方公里地方级税收1.39亿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5倍。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处在80%以上的高位,今年上半年高达90.5%,居全市前列。罗湖正在发挥着成熟城区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正在发挥着金融、商业等服务业对全市“产业第一”的重要带动作用。
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区长鲁毅对记者表示,罗湖改革创新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许多方面没有先例可循,尤其是如何落实新的资源观,更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罗湖的“工兵”之旅任重道远。罗湖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引领“功能罗湖”建设,在思想上真转、政策上真变、落实上真干,决心不改,信心满怀,为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