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第一代打工妹
1982年到蛇口、在凯达工作13年的陈碧跷给记者打来电话——
想听到姐妹们的好消息
深圳商报记者蒋荣耀“我不是第一个进凯达的,但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凯达的。 ”12日一早,记者接到陈碧跷的电话。
她讲话很爽直,虽然普通话不标准让我听来稍微吃力,但情绪却是清晰的:激动。想起过去感慨万千“哎呀,我有时候都不敢说起过去,自己都会感慨的。”24年前,1982年2月,刚刚结婚的陈碧跷决定放弃韶关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工作,加入到打工行列,她的丈夫也决定和她一道前往蛇口。“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们,但我们来凯达原因很简单,蛇口工资高。当时所有女工初来时待遇都一样,每个月80元,男工有100元。这比我在韶关的工资高多了。”
初到蛇口,宿舍是现成的,厂房里却啥也没有。“我们绝对是开荒牛,工厂里的每个螺丝都是我们自己装的。刚来时,也没有什么分工,虽然我是技术工人,但一开始却被分配给工人煮饭。”陈碧跷饶有兴致地回忆当时煮饭的情景,“当时资方从香港带来几个巨大的电饭煲,炒菜用的炉子好象也是拼凑的,很不正规。我和我爱人就这样给大家做饭吃。”
陈碧跷说,当时吃饭也没凳子,大家端着饭碗,从工厂出去,过了马路就是海滩。“想想来那时候其实很有福的,一边吃饭一边可以看海。这种情景永远也不会有了,因为那片海现在被填掉了。”
一年后,工厂按工种分配工作,陈碧跷结束“厨娘”生涯,回到技术工人行列。“工资待遇从这时起开始变化,女工每日3元到3元5角,男工每日4元3角,组长每日5元5角。加班到晚上10时乘1.5倍,晚10时后和周日计双倍。”这么多年后,陈碧跷还对工资待遇的标准记得清清楚楚。
在工厂工程部,陈碧跷是惟一的女性。工模组负责为玩具开模,陈碧跷要领导一群男工完成不同的开模任务,“也只有我这样风风火火的性格,才能像男人一样去做这个活。”最关心还没成家的姐妹说起自己当时的姐妹,陈碧跷的语调突然低下去,有几分伤感。“你知道吗?我们那些姐妹到凯达时,最小的十六七岁,多数是十八九岁,虽然有些人陆续离开凯达,但大部分人一直坚持到1995年凯达搬离蛇口时才离开。很多人离开蛇口时都年过三十,她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凯达度过。看着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看着蛇口从‘多见荒草少见人’变成繁华的现代都市,许多人最终却离去了。这是多么伤感的事情!”
陈碧跷说,看到寻找凯达姐妹参加25周年聚会的报道后很兴奋。她很急切地想知道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我希望通过深圳商报的联络,有更多的姐妹来参加聚会。而我最关心的是当年凯达搬走后,那些还没有成家的姐妹。她们把本该恋爱的时间花在了流水线上。我希望我们再相聚的时候,能够听到她们结婚生子的好消息。”
如果您曾是凯达姐妹中的一员,如果您有着不一样的回忆,如果您在离开凯达后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深圳商报记者愿意倾听您的讲述。
联系方式:蒋荣耀13543302909
jiangry@sznews.com
郑艳萍26818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