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批制式保暖哨所落户边防。本报记者周朝荣摄
编者按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前哨,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一栋栋营房拔地而起,战士们搬进了设施配套的新“家”;一个个边防部队卫生室药品设备齐全,为呵护官兵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张张餐桌上饭菜飘香,官兵们吃上了科学合理的营养餐……盘点2006年,全军官兵在吃穿住用方面的变化数不胜数。从基层部队官兵得到的实惠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观在座座军营的贯彻落实,看到了各级领导机关心系基层的实际行动。衣食住行连着战斗力。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一定会激发广大官兵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军队现代化建设上来。
回望2006年,基层部队官兵生活质量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变化,为增强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提供了有力依托。
引人注目的变化首先表现在饮食保障上——全军官兵吃上了国家粮食供应标准中最高等级的大米和面粉;建制旅团生活服务中心配发了制式炊事机械设备,食堂基本实现了厨具制式化、就餐环境人性化;官兵饮食初步实现由“温饱型”向“营养型”的转变……
5月初,记者在海拔4390米的邦达兵站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新鲜的蔬菜和自养的猪肉。在总部和军区大力扶持下,川藏线沿线各兵站都建起半地下温室和保温畜圈。温室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畜圈中,鸡鸭成群,猪羊满圈。据成都军区有关部门调查,川藏线沿线汽车部队对兵站伙食保障满意度达98%以上。
9月底,记者来到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大食堂,只见配套的玻璃钢餐桌、座椅整齐有序,各类不锈钢灶具一应俱全;就餐时空调适时调节室内温度,视频、音频系统播放出音像节目,既有物质享受,又是精神会餐。战士们为此编了顺口溜:进了大食堂不想妈,上了训练场不想家。
在全军士兵穿上了仿毛常服和“02”式士兵皮鞋后,今年春节前夕,一种代号为“04”的新型制式枕头又由总部配发全军所有士官、义务兵和建制连队干部。
一批“新概念营房”在军营相继落成,其特点是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生态化”主题,展现出“营在园中,路在树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和谐意境;强调了“节能省地”观念,普遍采用了外墙保温、防水坡屋面、太阳能集热、地热采暖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新技术,配置了节能灯具、洁具;强调了关心基层意识,从“卫生间进班排”到营具的人性化、舒适化配套设置,都令人耳目一新。
“生态营区”建设在大江南北搞得如火如荼。记者在随专家调研中看到,炎热潮湿的西南边陲某边防团,引进附近山泉形成自然循环水系,营造出一座“山水营盘”;冰雪覆盖的东北边防某巡逻艇大队,利用地热资源解决了部队取暖问题……
8月底,总后为全军高原部队配发的专用卫生装备和特殊药品,全部运抵驻西藏、新疆等高原地区部队。此次配发给高原部队的专用卫生装备,包括为驻海拔3000米以上部队增配和更换的高原小型制氧机,为驻海拔4500米以上连队配备的便携式加压舱,为驻西藏医院配备的高压氧舱、CT、彩超等医疗救治装备,以及为旅团部队补充更新的基本卫生装备。高原特殊药品主要有高原护肤霜、复方丹参滴丸、多维元素片和红景天胶囊等。西藏军区卫生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次配发的专用卫生装备和特殊用药,都是高原部队缺乏和急需的,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二炮兵某基地探索固定阵地膳食保障获突破
饭菜飘香导弹阵地
本报记者 高志文 特约通讯员 王清勇
第二炮兵某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近两年攻关,使战略导弹兵有了专业“阵地餐”,填补了二炮固定阵地战时膳食保障没有科学标准的空白。
多年来,作为依托固定阵地作战的导弹部队,由于没有战时膳食保障装备,导弹兵训练只能操作进入阵地内、吃饭来到阵地外,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基地党委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固定作战阵地战时膳食保障研究》课题。课题组进驻阵地,围绕战时食品供给的结构、基数、标准和方式,进入固定作战阵地官兵的营养消耗量,以及进入阵地后食品制作等课题展开试验研究。
为确保简单的“四菜一汤”吃出战斗力,课题组采用了一系列科学试验方法:他们采用称量法,对进入阵地的食品量、实际食品制作量、实际进餐量进行精确记录;采取对比法,对每名参训官兵进出阵地前后体重、血清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测量对比。课题组在两年时间内,先后设立12个子课题,获得数据10万余组,探索了固定阵地膳食保障需求的供给模式,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多种专用食谱。
试验中,针对原有炊事装备产生油烟大等问题,课题组还利用社会资源,开发了新型电磁灶具,使油烟净化率达到95%。此外,课题组还对阵地垃圾处理、卫生间等生活保障装备进行了技术升级,让“导弹之巢”更加舒适环保。
前不久,基地组织4个发射营按作战流程进行全封闭式实装演练,阵地战时膳食保障研究成果通过了实战检验。在阵地,曾多次参加实装演练的某旅士官李效中兴奋地说:“原来进入阵地总是吃不香,现在吃上‘阵地餐’感到体力充沛了!”炊事班班长武自清指着新型电磁灶具向记者介绍说:“如今,保障炊具更换后,阵地内保障全营膳食只需3人就能完成任务。”“别看菜谱简单,可从营养角度分析,都是针对如何补充官兵在阵地内的身体消耗而经过精密计算、科学论证后制定出来的。”基地营养师刘和指着食谱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目前,基地各阵地都按阵地战时膳食保障要求配齐了所需装备,困扰导弹部队多年的阵地保障难题成为历史,《固定作战阵地战时膳食保障研究》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兰空后勤部以人为本提高官兵生活质量
大漠戈壁喝上纯净水
彭明全 赵胜利 本报特约记者 曹传彪
初冬,记者上高山、穿戈壁、走荒漠,穿梭在兰空基层部队,发现今昔大不同:过去营区缺水断电,现在水电充足;过去暖气不暖,寒冬坐在房子里穿大衣,现在执勤归来宿舍温暖如春……
11月初,记者来到地处毛乌素里沙漠边缘的某雷达站,看到官兵喝着纯净水,不禁想起两年前在该站采访时喝白碱苦咸水的事。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兰空60%的部队一直饮用含氟、盐碱等杂质较高的水,大部分高山雷达连队饮用水为苦咸水,其中70%的饮用水含氟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为解决这个问题,兰空后勤部与北京某厂家联手开发了适应不同地区水质的反渗透净水机。同时,该部成立了“科技下连、苦水变甜”服务部队万里行安装组,为122个边远艰苦连队安装了净水机,为6个雷达团、9个基层连队打出甜水井,官兵喝上了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纯净水。
11月27日,兰空航空兵某师远距导航台战士王志进,骑上电动自行车直奔驻地集市,不到3个小时便完成了当日主副食采购。该师地处贺兰山脚下,所属小散远单位远离城区,官兵买菜购物常常要花几个小时走到山下,再乘坐公共汽车,往返需要大半天时间。前不久,后勤部财务处处长宋文到该师跟班飞行时,发现这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回到机关后,他将此事向后勤部领导作了汇报。很快,他们为该师购买了21辆电动自行车。
初冬的驻疆某机场,呵气成霜,战机起降繁忙。中午时分,保障官兵从送饭车中取出保温饭盒,饭菜冒出缕缕热气。机务副团长告诉记者:“这些保温饭盒是兰空后勤部联系厂家特制的,解决了外场保障官兵冬天吃凉饭凉菜的问题。”
2006年我军后勤保障大事记
在军委总部的关心支持下,驻藏部队数万名官兵住上保暖房。
总部为解决基层官兵新式毛料服装洗涤难题,配发了2600台被装洗涤设备。
我军野战饮食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结束了野战训练“埋锅造饭”的历史。
总部提高驻高海拔部队官兵用药标准,特殊药品供应量增加4倍。
床式自然睡眠检测系统列装飞行部队。
全军建成士官家属来队住房157万平方米。
南沙守礁官兵吃上“专用口粮”,组合式厨具落户高原哨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