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8日电为落实胡锦涛主席同布什总统今年8月达成的共识,中美双方于12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香港《大公报》18日发表评论表示,中美两国正在走向相互适应的阶段,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其结果不应该仅仅是文明间的冲突,而更多的会是文明间的融合与取长补短。
进入2005年之后,中美高层交流突然加速。评论指,2006年,中美两国延续了这一态势,并且两国的交流进一步深入。这使得中美关系不再仅仅是一对简单的大国关系,而更多地具有了一种世界格局的涵义。
评论表示,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将基本保持稳定。这一战略态势,构成了中美关系进入战略性相互适应的最大外部条件和推动力。当前,中美关系中不断增强的相互依赖性是促使中美两国走向战略性相互适应的坚实基础。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中美双方都非常清楚,如果中美经贸关系因某种原因遭受重大挫折,对两国经济都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评论还表示,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变,以及中美两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中美两国在长期博弈进程中,中美双方对于彼此一些固有的老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在适应不断发展的中国的同时,中国也正还积极调整自身的心态,努力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评论指出,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演,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国际政治新理念。这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以一种全球的视野,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所做的价值思考和人文关怀。随着中国逐渐完成这种自信、健康的大国心态的转变,中国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实现互动,也越来越能够理性地处理中美关系。由此可见,当前中美两国走向战略性相互适应有着坚实的基础。它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们看到中美关系未来的另一番图景,它使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作者:李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