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在畸形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之下,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
12月18日的《法制晚报》报道说,为了吸引投资,河南沁阳市3年出台了5个红头文件,其中规定,投资5000万以上或符合其他条件的外地客商可享受一系列优厚待遇。 例如他们在本地开车违法不罚款、娱乐场所消费不受查、子女就学不审核等12项优厚待遇。当地百姓习惯称这些规定为“超国民待遇”。与此相对的是,短短三年,沁阳这个县级市吸引了高达近百亿元的投资,成为跻身河南省十强的经济强县(市)。
这样的新闻荒唐但并不陌生,比如说有的地方让投资者的子女免费上最优秀的学校;比如有的地方放低环保门槛、对企业污染视而不见;有的地方给予投资者匪夷所思的税收优惠;还有的地方安全监督局局长没有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被处罚……但这些投资绣球与河南沁阳相比,就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人家连投资者的违法行为都可以不予追究,还有什么不好商量的?只是我不知道,在“引资大赛”的持续火热中,最后会不会出现地方政府规定投资者犯罪都可以不予追究的事情。照现在的趋势来看,这种事情也并非不可能出现。到那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新闻?
其实说到底,风行全国各地的“引资热潮”无非是畸形政绩观的副产品:招商就是为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就等于政绩———政绩就等于更大的官帽子。在这样的链条上,投资政策、百姓利益、环境保护乃至庄严的法律,都成了某些地方官员通过招商引资谋取政绩的道具。当某些官员们凭着高速发展的GDP升迁走掉之后,当地方政府不惜代价引进的企业赚够了钱拍屁股走人之后,留给当地百姓的却是被污染得难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对社会规则乃至法律的信仰丧失。“在我之后,哪管它江水滔滔”,这句颇具讽刺意味的话,成了某些官员的“座右铭”。
没有约束的权力就是魔鬼。不惜代价的“引资热潮”之所以会风行全国,固然与地方官员的畸形政绩观有关,但更大的因素则在于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价体系。如果我们在津津乐道于某个地方的GDP增长的同时,能够清算出GDP增长背后的环境牺牲、政策扭曲乃至地方政府无视法律的代价,并据此对官员重新进行评价,想必那些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的地方官员们,就真的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林珊 江苏 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