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 (通讯员 高晓平记者解璐)一名六十多岁的农家老汉,家里却收藏了从光绪十一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近二十张地契,很多都已经被虫蛀得破烂不堪,最早的一张已经薄如蝉翼。
老汉名叫史华玉,今年63岁,家住高淳县桠溪镇中村。 这些地契大约都是十六开纸大小,其中最早的一份是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份的一份地契,但立契双方是私人。比较正规的是一张光绪二十七年的地契,上面写着“清丈执业印单”,不仅有相关注意事项,而且还用毛笔画了一幅土地大小示意图,一个方框代表土地,方框上面写着“十四方二尺”,下方写着“十二方”,史华玉说,这代表的是土地的长和宽。
这些地契都是史家从清代年间开始在溧阳县仁字门村土地的证明。到1948年之前,史家依然保有仁字门村的几亩地,当时仁字门村还属于高淳县,史家也世居于此。但是自从史华玉的哥哥在家中夭折后,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史华玉的父亲便在相邻的中村盖了一座房子,举家搬迁至中村。后来仁字门村被划到溧阳县,而中村依旧属于高淳。
虽然这些地契已是历史遗物,没有实际价值,但史华玉还是想把地契传给孙子。记者问他,如果有人愿意收购,他是否愿意卖。史华玉一边用挂历纸把地契包好,一边摇摇头说:“这些东西都传了五代了,怎么能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