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记者舒抒周前进)“青少年的自尊心比较强,在帮困助学时一定要注意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保护,避免造成压力。”昨日,市民代表在对2006年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承办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进行点评时,直言将帮困助学名单向社会公示可能伤害贫困家庭青少年的自尊心,希望采取适当方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家长学生:名字最好别公开
18岁的小林今年考上了四川某大学,成都慈善会将他纳入了救助范围。由于是孤儿,他非常感谢社会的帮助,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为难。当地民政部门不仅走访了他的左邻右舍,还让他参加了集体发放仪式,这让他的经历全部暴露在“别人”面前。
小林还在当地民政部门的组织下,参加了某企业的救助金发放仪式,大家看到他都会说:“有大家的帮助,你要好好读书哦。”说者或许无心,但猛地一下子出现在众人面前,小林觉得自己一下子没了隐私。“现在还有些压力”,小林希望今后的捐助别公开受助人名字,捐助最好悄悄进行。
老刘是郫县人,女儿今年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成都慈善会第一时间给予了救助。不过,作为典型,女儿在民政部门的组织下参与了一系列活动。老刘说,活动参加多了,自尊心极强的女儿老觉得大家都知道她没钱上学,所以心理压力很大。老刘希望别公开孩子的姓名。
市民代表:要兼顾孩子自尊心
“帮困助学,为的是‘一个都不能少’,但因要向社会公布受助名单,很多有困难的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上报学校或社区。”市民代表、成都行政学院教授毛正刚提出了这一问题。
“受助学生往往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心理更敏感、更脆弱,向社会公布其名字,有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另类’。”市民代表、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政治辅导员薛常兵建议,资助可以换种方式,比如让学生作义工,适当给予报酬,使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劳动所得。另外,公布受助名单也可换种方式,比如建立专门的慈善救助网站,设定访问权限,只有提供了帮助的爱心人士才有权访问,有限度地保证孩子们的自尊心。
成都慈善会:考虑控制公布范围
成都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慈善捐款来源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社会上要求善款使用必须公开透明,大多数捐款单位也要求将其捐款数额和使用清单公开,所以慈善捐款只能越来越公开。同时,“大学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对待社会捐款也应有个健康的态度”。
不过该负责人表示,企业捐助后,希望知道自己捐助的孩子是谁,钱用到哪里去了,这个很正常,但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将考虑把受助者名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有人提出不透露详细资料的要求,他们会尽量只提名字和受助金额,而不详述其家庭情况和就读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