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巷里磨剪子镪菜刀的王麻子吗?还记得捏出各色玩偶的泥人张吗?
盲目限制游商小贩是一种城市洁癖
独家视角
据《信息时报》12月18日报道,广州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近80%是外来人员,其中近90%以上在落网前居住在出租屋。 近日,广州市建委及城管部门在对市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中指出,政府有关部门正在个别行业上研究抬高进入广州生活人员的门槛,以减少低素质外来人员。一时间,此消息可谓是一石激起了千层浪,需不需要提高入城门槛成了市民的热议话题。
其实,将本地户中符合条件者纳入低保,并不足以阻却其在享受低保的同时继续从事游商之业;分门别类的再就业培训以创造就业机会的想法,这本来就是劳动部门的既存职能。而从实践上看,劳动部门以培训创造就业机会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而对仍无法就业户的本地特困户,想“利用闲置地块或车流量不大的内街小巷”创建“跳蚤市场”或“走鬼街”,却似乎忘了游商小贩市场形成的自发性与习惯性特征,此前屡屡传出的“政府特意建立集贸市场意外冷场”的消息事实上证明了刻意设定和分流的无效。
而一个“让他们走上正路”的点睛之论却在实质上道出了此项政策的一厢情愿性。什么时候游商小贩之业变成了不是“正路”?私主体间短促、超小额的自发交易莫非也不符合民法的基本精神?若真的不允许存在,要完全消灭之,得多大的管理成本才堪对付?在一个合法性令人怀疑的暂住证制度下都无法遏制的外地人员流动状况,广州这项新酝酿的门槛制度又将如何堵住外来户?或者根本上有没有堵得住的可能性?
我们的城市什么时候集体染上了洁癖?
还记得小巷里磨剪子镪菜刀的王麻子吗?还记得捏出各色玩偶的泥人张吗?还想闻闻香死人的豆腐花和臭煞人的臭豆腐吗?还有那花花绿绿的布什、玩具、塑件、饰坠……在如今这个被超级企业、超市、大型物流仓储等主流供应商控制的城市里,一觉醒来,你仍然会像千百年前的我们的祖先那样,在我们生活社区的某些角落里,发现形形色色的游商小贩,不管市场多么难作,不管你的小区多么像保税区、开发区般管理严密,他们总会见缝插针般地填补起所有可见的买卖空间,在分毫厘末间寻找微小的市场需求,而它的存在其实更取决于人类自身消费意念的微小性、分散性和逐利性。
其实想来,如今多少惊天伟业的大企业的祖宗们不是从街头巷尾的小打小闹开始的?游商游商,游而觅其商机,游而觅其生存,有资本大鳄不假,但更会有数不尽的小鱼小虾,这其实正是经济的原生态———也正是游商走鬼的生存之本,是其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真正原因。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了:越来越多的豪华社区,越来越严密的保安制度,越来越集中的超级大卖场,但我们却越来越远离随手可得的蔬菜、你来我往的侃价、怡然自得的唠嗑,以及亲密自然的人际交流;我们要一股脑儿地想过欧美式的成功生活,我们要一水的安静、整洁的社区,可是来自欧美的客人们却忘情地徜徉于北京已不多见的胡同,南京的夫子庙中,为什么呢?因为那里还有自然的中国人生态,还有不可多得的非矫情生活。雨闻青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