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长征历史 弘扬长征精神
——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长征特别行动记者相淑红采访手记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新长征记者特别行动大型主题活动。 主要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全面了解长征的伟大历史,感受工农红军当年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弘扬长征精神。8月1日活动在江西瑞金和首都北京正式启动。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长征特别行动”的记者由此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我们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的五十多个市县,整个活动历时三个月,共采制相关新闻报道150多篇。沿着当年的长征路我们寻访那鲜为人知的史实和故事,用我们的镜头描述长征沿途的城乡新貌;报道“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情况;讲述长征路上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
在采制这些节目的过程中,镜头之外还有一些值得记忆的片段,有时让我们热血沸腾、有时让我们潸然泪下、有时令我们肃然起敬、有时引导我们思索人生,更多的是心生感恩:感恩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铺成了通往今天的幸福之路,感恩70年后我们能回望这条路是怎样铺就的,我们在这条路上拾起了太多沉甸甸的记忆,会让您真切地听到长征路上那历经70年风雨的铿锵足音。
带着教育部和台里各级领导的嘱托,一到江西瑞金我们的记者就在这次活动的总指挥沈继成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教育部遗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井、瑞金红军烈士纪念碑、当年长征出发前集合的长征第一山、“长征希望小学”、红军踏上长征路的第一个渡口……。
几天的拍摄下来,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我们记忆中的长征,书本上的故事渐渐清晰,我们冒着高达40度的酷暑,挥汗如雨地工作着,在我们的胸中有一股热流在涌动, 它给我们强大的力量 ,推动着我们工作的步伐,这也许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长征精神,它就存活在这片热土上, 生根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
8月1号一整天的拍摄下来,我们采访团的总负责人沈继成老师和四名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暑症状:头晕、恶心、出虚汗、坏肚子……,沈老师给我们每个人拿来降暑的药,我们几个人还是第一次尝到了中暑的滋味,晚饭实在是不想去吃,但我作为这一组的领队,必须高喊着“为了革命要吃饭!”把大家从床上拉起来。吃饭时聚在一起,大家谈论着“出师未捷先中暑”的感受,猜想着72年前在这块红色根据地上的那些革命者们经历的是怎样的艰难和险阻。
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追寻那些动人的故事,在这项大型主题活动的进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那些健在的长征亲历者们,他们生动的描述让我们重温那段艰苦岁月,感受那凭借革命理想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
在湖南长沙“湘江战役关”的开关仪式上,我们有幸请到了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张生荣老人。
活动结束后,我们跟随老人到他居住的湖南省军区干休所拍摄老人的生活画面,这里绿草茵茵,环境宜人,在简朴舒适的客厅里,张老拿出一支军号,悠悠地给我们讲述起那段宝贵的经历,1931年,12岁的张生荣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部队里由于年纪小,他开始作勤务员,被首长们亲切地称为“红小鬼”,后来他开始学习吹号,成为了一名司号员,长征开始时,15岁的张生荣已经是一名称职的司号员了, 他在九军团22师司令部特务连做司号员,行军至湖南省蓝山县时他们被改编到工兵连,作为湘江战役中强渡潇水河的先头部队,负责架设浮桥。(三天后,我们专程去拍摄到了那座浮桥)抢渡大渡河时他也是吹冲锋号的小号手之一,长征一路上张生荣是吹着军号走过的。
我们邀请老人给学校的孩子们讲讲长征的故事,十来岁的一群孩子把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团团围住,鹤发童颜的老人面对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讲起了他的伟大经历,当得知老人当过司号员时,孩子们拿来了鼓乐队的小号,一个胖乎乎的小号手为张爷爷吹了一段曲子,老人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笑容。望着这一场景,我不禁潸然泪下,相隔70年的风雨,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把这两代人凝聚在了一起!
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的大山深处 ,我们的记者团常常乘坐10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去寻访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贵州省赤水市电教馆刘清照馆长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到大山深处的元厚镇寻访一位当年救助过红军伤员的村民。
掩护红军伤员的村民名叫聂永珍,就住在赤水河边的桂圆林村(当年叫做沙坨村),虽然当年照顾伤员的聂永珍老人已经去世了,但是老人的儿媳付命芬向我们的记者讲述了她从妈妈口中得知的一家人救助伤员的感人故事:1935年的腊月25 , 红军在青杠坡打仗 把两个受伤的红军送到她的家里。第二、三天 在当地伪保长黄少成就来到家里,要把这两个红军杀了,那时候,我爷爷就讲全家人就给他跪下,求情,叫他要杀红军就把我们全家人都杀了再杀红军 。
在偏远的山村小学,我们的记者把长征的故事通过网络带入这些孩子们的心中。下面是我们的记者宋斌和山区孩子们的一段精彩对话:
记者同期:以前没有人用过电脑阿?
学生同期:没有!
学生同期:你能钻进去啊?
记者同期:我不是钻进去的,我是点这个键盘,通过无线这个天线,把东西传回北京去,不是我自己钻进去的。
记者同期:今天哥哥带大家上的这个网,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这个网,通过这个网,大家就可以将长征路重走一遍,在网上,大家一起来,好不好?
学生同期:好!
重走长征路的记者们在贵州遵义的习水县结束了早上的采访,来到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下,我们满怀崇敬的献上了花圈,向在长征途中、以及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们深深的鞠躬致敬。
“新长征”特别行动记者李维冰感慨地说:我想通过为革命先驱者敬献花圈的小小仪式,来表达我们这一代青年对革命先驱者的敬仰和感激。
“新长征”特别行动记者刘锴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觉得,通过我们自己亲身体验,也更真切地了解到了长征精神的真谛,我们会继续做好报道,希望观众能通过看我们的节目,跟我们做一次精神上的长征之旅。
从7月28日北京出发到9月2日与第二组记者交接,我们的记者深入山区寻访老红军的故事,走入长征希望小学关注当地教育发展;在湘水畔追忆数万红军将士的忠魂,到长征路上遭受水灾的小学报道校舍修复情况;在遵义把网络带入乡村小学,到习水倾听土城渡口的涛声,赴赤水探访掩护红军伤员的村民,金沙江畔展现多彩的民族学校……,36天的征程,也是我们记者体验、学习、收获的过程,长征精神已经深深植根在我们的心底。
能够成为“新长征”特别行动的一名记者我非常幸运地感受到了这次难忘的采访经历,在思想上受到了红军长征精神的洗礼。我们非常感谢台里各级领导给与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感谢那些沿途给过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地方教育局、教育电视台、电教馆和记者站的同仁们,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整个的活动中我们争分夺秒的采制节目,尽可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人故事拍摄完整、及时讲述给大家,我们克服高温酷暑、长途跋涉、风雨兼程,我们在网络不畅的偏僻地区连夜编辑片子、并且连夜到网吧去传输节目,保障了素材及时回到台里,保障了新闻的时效性,保障了每天新闻专栏的顺利播出。与此同时让我们的台标闪烁在长征路上,让我们台记者的敬业精神展现在了长征路上。
长征路历经70年的变迁已经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长征将士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今天的幸福之路。这条路吸引了无数的瞻仰者慕名而来,70年前的长征是座彪炳千秋的丰碑,更是一部历久弥新的好书。重走长征路,恰如读书铭志。“铭记长征历史 弘扬长征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重要启示和宝贵经验。 (责任编辑:willmic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