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历史因素,长期封闭半封闭,欠发达、欠开发,形成了山川秀丽、生态环境独特、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保存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演变,造化了众多世界闻名风景名胜(黄果树瀑布、织金洞等)、神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平塘掌布奇石“中国共产党”等),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 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造就了一批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批大工程开工建设,在一些地方建设一项工程,形成一个优美景点。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睦相处,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点的多元民族文化。这些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贵州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发展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首先要做好科学规划。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条件和保障措施,有利于把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统筹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平衡;有利于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避免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处理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关系,实现各种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又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和效益;有利于使工作思路规范化、制度化,防止工作的随意性,不因体制或干部人事的调整变化而变化。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要求,把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把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促进开放、对外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调动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结合起来。
发展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必须依法办事、健全制度,简便程序、便民利民;搞好服务,诚信为本。要突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抓好硬件建设。总结一些地方近年来成功的实践经验,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变时空制约,为客流和物流创造条件。这几年,贵州高速公路、通县(乡、景点)油路、支线机场、铁路建设等高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据黔东南日报报道,凯三高速公路开通后,贵阳到剑河温泉驾车游持续升温,仅今年10月29日到11月4日,贵阳到剑河温泉游客达1.48万人,平均每天1850人。因此,发展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必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创造舒适游玩乐的环境。要努力改善服务设施,为适应接待旅游提供良好条件。宾馆、招待所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适应不同旅客的需求。农家乐是便民富民的旅游形式之一,要切实解决卫生、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开发旅游商品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旅游商品。要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救、挖掘和技术攻关,创造条件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使其进入市场,形成规模效益。要克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又有自身特色内容方式,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推介,以提高景点景区的知名度,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优美自然生态景观成为县内外、区内外、省内外乃至境内外游客的理想选择。
发展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的生命力在于以特色优势,创造旅游精品,以特殊的个性吸引人。原生态是贵州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的个性特点之一,特别能够吸引人,能使人看了不腻,听了不厌,游了流连忘返。因此,要依法做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区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把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好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和合理开发工作,切实克服盲目追求发展的短期行为,防止对自然生态及景点的破坏。要加大投入,对民族文化进行抢救保护,挖掘整理,提升和传承。贵州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全省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因此,抢救、保护、发展、传承全省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历史责任。要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做好合理开发利用工作。要加强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必须采取教育、培训、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专门技艺人才培养和训练等措施,建设适应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结合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项目和人才。做好民族民间绝技的开发、整理、传承工作。例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刀王”、“赤脚斜走大刀”、“上刀山、下火海”等绝技都很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能很好地吸引游客,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和传承积极创造条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的体制和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贵州一些地方发展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创造了许多很好的模式。如第一个民族村寨博物馆郎德上寨,实行全体参与、按工计酬、定期兑现,具有专业合作性质的组织形式,不仅调动了全寨村民积极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新人,赋予了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以生机与活力,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这些做法值得普遍借鉴和推广。要按照“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参与民族文化的自然生态旅游发展,维护群众利益,做到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地方财政增收,富民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杨序顺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