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北京奥运志愿者
《环球》杂志记者/陈晨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有志愿服务的文化。但不能不承认的是,目前国内的志愿服务普及度还不高,北京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对《环球》杂志记者坦言:“中国还远远没有完善的志愿者体系。 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也就是社会义工,还没有出现。”
但他同时认为:“这些人我们社会是需要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无疑会带来一次志愿者服务的高潮,会为中国志愿者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
面对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服务面临机遇的同时必将面临许多挑战,在人数、质量等等方面,我们的奥运志愿者服务是否可以交上满意的答卷?
人数?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官方报告中为奥运志愿者下了清晰的定义:“奥运志愿者是一个在奥运会这个组织里,对集体和个人做出利他承诺的人,他/她承诺将尽其所能完成交与他/她的任务,并且不接受金钱或奖品等类似性质的奖赏。”自此,志愿者项目成了奥运会组织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预计需要10万人次的赛会志愿者,远高于往届,这还不包括其他如迎奥运、奥运前期、城市志愿服务等项目中需要的人数。
对于奥运会这样超大型的国际综合盛事来说,能否招募到足够多的志愿者是成功举办的一个关键保证,因为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显然无法应付那样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国家也不可能一下子招募大量临时工作人员,因为不仅经济上要承担巨大的压力,还要面对奥运的善后问题。
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的迎奥运志愿者服务到现在正在进行的前期志愿者服务可以看到,北京奥运志愿者的运行从人数上说,绝对达到了标准。
自从2006年8月28日北京市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启动后,短短几个月之内,网络报名就达到了20多万,而咨询电话更是不计其数。事实上,以中国13亿人口的基数来说,招募到足够多的志愿者没有任何问题。
能力?
“你微笑了,也要让服务对象微笑才行。不能光有热情,却提供不了任何服务。”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在今年女垒世锦赛期间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的确,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主题是微笑,但仅仅有微笑就够了吗?
这位不愿意具名的北京奥组委官员对《环球》杂志记者坦言:“志愿者最起码应该符合三个条件:有钱、有闲、有爱心。而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恐怕除了有闲,其他的都很不够。”
在雅典奥运会上,这位官员就曾遇到志愿者指不出路的情况,他因此担心“北京大学生的生源大多来自外地,他们都对北京的道路、历史文化等不熟悉,回答不出问题的情况或许会更多。”
在今年在京举办的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和女垒世锦赛期间,有些北京志愿者的表现就不够专业。据媒体报道,在田径世青赛上,一位牙买加记者刚到朝阳体育中心时找不到混合采访区,向一位志愿者求助,但得到的答复是:“非常抱歉,我也不太清楚,我只负责新闻中心内的事情。”另外,还有部分志愿者的外语水平较差,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工作效率打了折扣。
该官员还对《环球》杂志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是否可以请大学的教师来当志愿者,包括离退休的老师,这些人的各方面水平更适合充当志愿者的角色。”
曾参加过雅典奥运会志愿服务的胡滨对《环球》杂志记者说,他在那届奥运会上看到许多年过半百、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作志愿者;这些人都是雅典本地人,对自己的城市非常了解。
对于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招募的志愿者主体为本市高校的学生,北京奥组委解释说,这主要是出于中国国情的考虑,大学生的最主要优势就是语言水平。
对于年轻大学生自身的不足,奥组委表示他们现在正努力改善,以求应对2008年的考验。这其中就包括涉及了基本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知识在内的各种志愿者培训项目。
在奥组委总部当前期志愿者的孙健是2008年奥运志愿者人才库中的一员。对于他来说,在奥组委和女垒锦标赛当志愿者不仅是难忘的经历,更是一种有效的锻炼。
在女垒锦标赛辛苦的服务过程中,孙健一下子就瘦了十几斤。他说自己负责饭店服务这部分,有时需要连轴转的工作。收费、分房、接待、解答一圈儿干下来的确很辛苦。但直接和客人交流更容易让他找到成就感,帮助别人的过程他也觉得很好。而他和其他“同事”在工作中还总结出了不少经验。
很多外国运动员经常会到总台咨询各种问题,不到两天,孙健就总结出了一个小册子:“把客人可能问的问题、客人的需求分成几类,比如主要购物点、西餐厅、离饭店最近的超市等。”当客人们看到小册子时,觉得“我知道他想问什么,都觉得很神奇”。
坚持?
对于志愿者的工作,大多数人都会提到两个字——琐碎,而许多专家也不断提醒着想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志愿者工作的比我们想像的辛苦得多。
孙健对此深有感触,他到奥组委的第一份活儿就是把京城入选酒店的信息录入电脑。让自己这个四年本科、两年研究生的人来干这么“基础”的工作,他说当时心里感觉“很不舒服。”由于提倡“节约办奥运”,“适应”了这个工作的孙健后来甚至会在复印机前挑拣能继续用的复印纸。
先后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和都灵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的马泽仁也曾说:“志愿者是个很好的事情,但跟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样。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让志愿服务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两次奥运会中,他都遇到身边有志愿者中途退出的情况。在都灵严寒的环境下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很多志愿者做了几天就‘消失’了,组委会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留住志愿者,比如增加岗位的轮换和发一些纪念品等等。但这些只是外部原因,能否坚持到最后,主要还是看志愿者自己。”
北京团市委副书记王粤也曾对媒体坦诚:“志愿者的热情保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有些志愿者因为各种问题在奥运会期间流失。”这也是北京这么早启动志愿者项目的原因。
虽然奥组委志愿者部的一位相关领导向《环球》杂志记者说明,在北京奥运会上,不会出现纯体力劳动的服务内容,但不可否认志愿者工作真的会很辛苦。这也是在采访中大多数志愿者都承认的。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记者所接触过的志愿者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困难。孙健就有着很好的心态,他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是有点累,但我们的伙食真的很不错,我就靠很多其它开心的事来鼓励自己。”
参加过雅典奥运会志愿者服务的胡滨也说:“在雅典虽然很累,但确实没有一个人半途而废的。”
目前,奥组委正为改善志愿者的条件做着许多必要的工作:奥运会期间,组委会将给每名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个志愿者都有基本保障、志愿服务立法已经提上日程。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责任编辑:柯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