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的话:
即将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本市十八区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进展。
本版年末推出特别报道“2006年十八区县新亮点”,对2006年各区县工作中创新思路、创新做法进行回顾。
房山山区中学全部搬出山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的日子,房山区7个深山区乡镇的2600多名初中学生完成了一次“教育移民”——全部出山进城,集中到房山、良乡新城地区的寄宿制学校读书。此次房山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布局调整,使山区和城市的教育资源得到均衡,山里娃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城市优质教育。
受地理位置、环境影响,山区中学的学生逐年减少,留不住教师造成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山区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据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分配到霞云岭乡的六七十名教师,只有4人还坚守在山区教师的岗位。
今年,房山区把十渡、蒲洼、霞云岭、史家营、大安山、佛子庄、南窖,房山深山区7个乡镇的9所中学一次性由山区搬迁到平原。
市、区两级为此投入资金3.3亿元,在周口店、阎村镇新建“房山第五中学”和“良乡第五中学”两所千人规模学校,把官道中学和房山二中改建成千人规模学校。4所学校建筑面积总计10.39万平方米,都依据北京市最新颁布的办学条件标准设计建造,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生人均建筑面积、绿地面积等都达到了北京市最新标准。
除硬件设施和环境上的改善之外,房山区教委组建专家组,选聘了290多名优秀教职工,其中专业教师170人,并配有一批市、区级骨干教师到新校任教。学校还实行“名校办分校”办学方式,房山五中、良乡五中和房山二中,分别与161中学、166中学、外国语学校签署联合办学协议,使山区中学生享受到全区最高水平的教育。
山里学生进城读书,除学生的教科书费、学费全免以外,房山区还免除了所有外迁学生的住宿费,并且在交通和伙食方面予以补贴,对低保家庭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给予专项补助。其中,区教委对所有学生每人每月补助130元伙食费。从今年9月开始,每学年区财政用于山区外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项费用补贴总额都将在800万元以上。
昌平政府出巨资为农民买岗位
今年,昌平西部山区曾经最贫困的韩台村,年人均收入有望达到6000元,比两年前净增3500元。
如此增幅从何而来?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福掰着手指头,细数村里的“四大员”:生态林管护员、土地矿产资源看护员、保洁员和治安巡防员。通过担当“四大员”,全村108名闲散劳动力全部吃上“财政饭”,月均收入400元。
2006年,昌平区政府出资7600万元,通过建立四个专群结合的长效机制,开发出1.3万个公益性岗位,在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还把城镇化的管理模式延伸到了农村。
昌平区砂石资源丰富,曾经是私挖滥采砂石的重灾区。通过建立土地矿产资源保护机制,全区2200余农民组成土地矿产资源保护队伍,对砂坑、保护耕地、水库河道等40万亩土地昼夜巡逻保护,盗挖砂石现象基本被遏制。
全区近40万外来人口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沉重压力,通过建立社会治安巡防机制,2600余名农民和城市居民组成343支专职治安巡防队伍,为街坊邻里保家护院,重点地区发案率下降50%。
垃圾乱堆乱放曾经是农村的痼疾,通过建立“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全区镇村两级组建了3400余人的垃圾清运管理队伍,解决了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难题。
本市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昌平区把市区配套资金比例从8∶2调整为1∶1,每年配套补偿资金1116.8万元,全区5397名山区农民上岗务林,80万亩山区生态林得到有效管护。
通过实施四个长效机制,昌平区农民增收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实现了双赢。
东城整治环境再现古都风情
12月中旬的北京寒风刺骨,但中国美术馆门前却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一场《“紫檀杯——留住城市的记忆”大型摄影比赛优秀作品展》在冬日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走进美术馆,220多张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照片让观展者啧啧称赞。这220张照片是从一万多张参赛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的表现了东城区的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有的记录了胡同修复、银街整治等文物史迹修复工程,有的展现了北二环城市公园、南新仓文化创意特色街等保护工作,还有的描绘了生活居住在胡同、四合院内的居民的生活场景。它们不仅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瞬间,更记载了东城区一年来再现古都风貌,传承人文历史方面的工作努力。
今年国庆前夕,一条绿飘带般的城市公园出现在北二环南侧旧鼓楼大街到雍和宫桥之间,它使得东、北、西二环路沿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旧城的边际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城市绿化项链。几天后,有“银街”之称的东单北大街也赶在国庆节前和市民见面了。这两条大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建设者旧貌改造时的匠心独运。
重新装扮后的银街则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全长2.7公里的改造范围内,对违法建设、临时建设、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广告设施及牌匾等进行全面整治和修复,以修复性的整治为原则,如保持同仁堂、吴裕泰、永安堂等老字号门脸房原有的古建特色,坚持“传统”这一设计理念,使得银街保持了传统与时尚共存的特色。
除此之外,已经成为不少外籍游客必选之地的南锣鼓巷,独具魅力的南新仓文化创意特色街,几经改造重新焕发生机的四合院,体现皇家气度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走在东城区,处处能够感受到北京古老的历史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海淀社区服务引入公约化管理
新京物业公司、客如家招待所、雪儿美理发店、吉品私房菜餐馆……
在海淀区万寿路街道永定路西里社区,几乎每家店面在门外的显著位置都张贴着一个一尺见方、黄底红字的“社区服务”标志。
今年,永定路西里社区的20余家“管理规范、价格公道、证照齐全”社区服务企业与社区居委会签订社区服务公约,承诺“为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服务”。其中物业公司承诺保安24小时随叫随到,义务为居民提供紧急医疗救助服务;社区理发店、修脚店、洗衣店等承诺为社区残疾人、老人、军烈属提供上门服务,并且提供10%至30%的优惠。
居委会则为这些企业统一制作牌匾,统一悬挂社区服务标识,并将印有各企业介绍的宣传手册发到小区1300户人家。
社区成立由居委会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社区服务中心代表、产权单位代表和物业公司代表组成的社区服务管理委员会,下设社区服务站,派专人对社区服务企业进行绩效考核,不能践行承诺的服务企业将被“摘牌”,而表现突出的社区服务企业将得到年终奖励。
“确实方便了许多”,提起挂牌后企业的变化,55岁的付来福大妈脸上露出笑意。由于母亲多病,付大妈一年总有几次连夜送老太太上医院的经历,“不管多晚,随时打电话,物业保安随时把轮椅推到家门口,帮忙送老太太上医院”。
目前,这种社区服务模式已经完成了在万寿路街道和学院路街道三个社区的试点,正在海淀100多个老旧小区推广。
崇文九部门联手治城市顽疾
交通支队取消影响交通的停车位、城管委就近增设合法停车场所、公安打击黑车运营、城管大队查处无照经商、民政部门集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仅仅3天,困扰崇文门新世界周边的无照经营、黑车拉客、流浪乞讨集中,路侧停车阻碍交通等现象全部消失。带来这个变化的就是崇文区今年新实行的联合执法机制。
所谓联合执法机制就是在区“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牵头下,将城市管理中涉及到的城管委、环保局、旅游局、公安分局、工商分局、交通支队、城管大队、环卫、街道办事处九个部门联合起来,按照查处黑车、治理非法小广告等不同的城市环境顽疾设定不同的牵头单位,并由其他相关责任单位参与的机制。
“这是整治城市环境的一种崭新探索。”区08办负责同志介绍说,过去各部门单独执法,不能从根本上遏止城市环境顽疾。而九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的实施,则有效整合了城市管理领域执法资源,密切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自5月份联合执法机制实施以来,崇文区的城市环境秩序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对包括大都市街、红桥周边在内的29条主要大街进行了整治,道路通行速度提高,行人活动空间增多,秩序井然、规范。
通州三桥跨越四路相连
日前,总投资逾1.5亿,长330米、宽近40米,横跨京杭大运河的运河大桥、东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不仅为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增添了两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使通州老城区与河东新城被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继去年“一桥五路”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通州继续高标准打造新城道路交通体系,2006年“三桥跨越四路相连”,以北关高架桥、东关运河两座跨运河桥为代表,宋梁路、张采路、潮白河大堤路、通惠南北路等一批路桥工程相继建成通车,为通州打造新城基本框架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三年来,新城规划范围内累计新建、改扩建道路42条,完成道路建设共计165.2公里。现如今,在通州新城规划范围内,北苑高架桥与北关高架桥跨京承铁路南北交相辉映,新建改造的京津公路、运河东西大街、玉带河大街、新华大街与新华南北路、通惠南北路、西滨河路、宋梁路、张采路初步形成“四横五纵”的城市架构,形成了南拓东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通州老城区与河东新城、南部新城的重要交通节点基本全线贯通,河北、天津等外埠进京交通节点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代表着城市的形象,而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以及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便捷与舒适。近三年来通州把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路、桥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的建设上,以运河城市段(一期)、运河东西大街、北苑北关两条高架桥、运河东关两座跨河桥等为代表的45项重点工程竣工,三年来重点工程投资规模、开工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城市增添了许多亮点,城市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顺义“四网合一”铺进村
一条光缆铺进村,农民同时享受到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多项服务。2006年,顺义区全面推广“四网合一”信息化工程,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建设,使200多个村走上了信息高速路,全区“四网合一”建设总体进度已经过半。
光缆通进村,农民享受到了迅捷的信息生活。
200个村的村干部学会了用电脑远程办公,只要登录区电子政务办公服务平台,轻轻一点鼠标,以前需要跑十多里路递交的报表立即传到了区经管站等职能部门。
200个村建成了网络教室,在这里,村民不花一分钱,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信息。学生还可以登录网络学校,享受名校的教学资源。
200个村通上了有线广播,每天播出种植技术、市场行情、招聘启事,村民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顺义区政府采取整合资源、集约建设的办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村村通。采用电子政务和有线电视网络“同缆不同芯”的铺设方法,后沙峪、马坡、南法信、北小营等15个镇200多个村铺设光纤。随后,有线广播、远程教育也利用已有的光纤设备入村,实现了“四网合一”,总投资2700余万元。
大兴1.45万农民网上就业
大兴区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格局,投入近千万元在全区建立了9个镇级劳动力市场,525个村级就业工作站和58个社区就业工作站,实现城镇与农村就业信息共享,方便城乡群众就业。据了解,今年全区已有1.4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就业服务网络实现非农就业。
大兴区职介服务中心所发布的各类就业信息通过互联网,可同时在镇级劳动力市场滚动播出,而村级就业服务站根据镇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信息每周更新一次,在村务公开栏发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包括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条龙”就业服务。大兴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创“农民学技能,政府来买单”的培训制度。目前,全区已有4000多人通过定向培训上岗就业,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
今年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合作协议,建立了季度联席、专场招聘、信息交换、用工培训等六项用工联系制度。截至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为大兴区提供就业岗位2487个,安置农村劳动力2113人。同时,该区还建立了“百家企业联系制度”和“城乡手拉手联系制度”,通过与东城、西城等城区合作,开发岗位1507个,输出区内劳动力504人。
此外,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资金引导政策:用人单位招用一名“3540”失业人员,区就业再就业资金给予3000元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职介机构每推荐一名“3540”以上人员就业,给予150元补贴……
今年大兴区区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门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今后该区每年区级就业资金将递增30%以上。
门头沟生态建设还清永定河
在门头沟太行山脉山峡间,蜿蜒流淌的永定河曾是北京的重要水源。然而,由于连年干旱和上游官厅水库污染严重,1997年,永定河退出北京饮用水源。今年,门头沟区全面启动包括还清永定河在内的生态治理工程。
永定河沿岸的山上,曾经分布着几十个煤矿,现在煤矿虽已关闭,可矿井中仍然存留大量污水,一经雨水冲刷,就裹挟着煤渣流进永定河中。如今,随着治理工程的启动,岸边已建成6个小型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净化一万吨污水。
门头沟区王平镇永定河畔,今年多了一个个依河而建的红顶白屋。这些屋子占地不大,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流进屋里的是被煤渣搅得一团漆黑的污水,而从屋里流出的,却是清澈透明的净水。
这些小屋里,安装着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从山上流下的污水经过屋外的沉淀池,进入屋内的膜生物反应器,经过处理,成为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的清水。每个小型污水处理站,一天可以处理1400吨污水,而且是全自动控制。只要有污水流入,设备自动运行,无需设专人看管,只要定期检测即可。
目前,总投资1.69亿元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工,永定河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经过污水净化处理,河水恢复了清澈透明。经检测,三家店水库已经达到三类水质。明年,门头沟区还规划在沿河25个村建污水处理站,使当地农民的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河。并且,河道中将建6个人工湿地,进一步过滤河水,净化水质。2010年,永定河将恢复向京城输送饮用水。
上图:通州区北苑立交桥夜景。 郭建华 摄
下图:东城区北二环城市公园新貌。 张传东 摄
本报记者董少东王海燕唐铮闫雪静本报通讯员皮亚明田宝印李永晖何志达吴亚西铁岚刘学RJ025RJ204RJ178RJ185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