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南京12月19日电(记者马杰 曹健)2006年对于南京大学教授陈堂发来说不算平静,随着上月法院对他状告中国博客网一案作出终审判决,这位新闻传播学教授有些庆幸自己终于可以从媒体关注的焦点中走出来。
陈因为中国博客网上登出了有损自己名誉权的博客内容而将该网站告上法庭,南京中级法院11月23日的判决维持了原判,中国博客网因监管不力,被要求在首页向原告刊登致歉声明,同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历时一年多,这起首例进入公众视野的博客侵权案件至此尘埃落定。
对于自己胜诉,陈说,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并不享有超越法律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特权。“公民言论自由固然重要,但人格权的权利位阶更高。没有人,包括博客作者,可以让别人付出人格尊严的代价来满足言论自由。”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1750万,博客读者在7500万以上。
陈的案件引发了中国网民、法律界人士关于网络实名制的大讨论。法律专家认为,实名制能防止少数人通过网络的匿名性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但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博客研究小组调查,只有约50%的网民支持博客实名制。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说,中国信息产业部门目前尚未正式出台有关“网络博客实名制”管理的政策规定,但实名制管理肯定是今后博客管理的方向。2006年,陈堂发并不是唯一的互联网话题人物。与博客论战相比,“恶意软件”引发的混战似乎硝烟更甚。这其中,董海平等一批人士成为向“恶意软件”开炮的主力军,诉讼对象包括中搜、千橡、阿里巴巴、易趣等门户网站。
11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流氓软件”侵权案首次进行判决。原告董海平针对“雅虎助手”软件而向北京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风因特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提起的诉讼,因证据不足被法院一审驳回而败诉。11月30日,董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对雅虎中国的上诉状,董表示要将反流氓软件“进行到底”,在他们的诉讼黑名单上列有近130家网络公司。
在民间反“恶意软件”行动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了反“恶意软件”协调工作组,11月22日,工作组正式在协会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对“恶意软件”的认定标准,广告软件、间谍软件、浏览器劫持、强制安装软件等都被认定为“恶意软件”。这也是这个官方协会首次对“流氓软件”事件作出实质性回应。
因“网”而生的一系列新闻热点事件让中国百姓普遍感觉,2006年的关键字里不可缺少“互联网”。然而,是非与争论背后,是中国各界净化网络空气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年初,信息产业部启动“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发布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试图遏制垃圾邮件的日益泛滥。
4月,中国互联网界掀起“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响应,向网络有害信息说“不”。
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进入互联网时代。2007年,中国网民数量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喧闹的2006过后,中国网民期待互联网更加有序、和谐。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1
(责任编辑:王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