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旬阳县城关镇瓦渣河村通水后,孩子们在高兴地戏水。秦延安摄今年冬天,淳化县润镇寨子渠村50多岁的王建帮心情特别好。一是因为他种的5亩苹果卖了好价钱,二是自来水接到了自家院子里。过去吃水要靠老两口到2公里外用大铁桶去拉,现在再也不用拉水了。据了解,“十五”以来,我省共投入资金14.8亿元,建成各类饮改水工程9100多处,解决了全省365万农村人口的用水难问题,使84.6万人摆脱了高氟水的威胁。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累计达到948万人,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34%。对于水资源十分紧缺的我省来说,农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吃水困难和卫生得不到保障。“九五”和“十五”期间,我省通过实施“甘露工程”和农村人饮解困、防氟改水等项目,使农村饮水条件和农民卫生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水,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群众健康水平提高。特别是在原来高氟水、苦咸水和污染水地区,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与水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有了水,把农民从繁重的找水、担水、买水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有了水,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巴山深处紫阳县蒿坪镇双星村,村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长着一口黑牙。这里的男女老少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看一口黑牙,别人就知道是双星村人。2000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后,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黑牙病”随之减少。据调查,通过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有53.4%的农民认为疾病减少了。在原来氟含量超标的地区,有81.7%的农民认为通水后疾病减少了。在陕南秦巴山区,饮水解困项目帮助群众修建了一批水窖,结束了千百年来“人在山上住,世代为水愁”的局面,而且还带动了山区养殖和庭院经济发展。山与山之间连接地带,陕北人通常叫“崾岘”。在陕北,有许多叫“崾岘”的村子。志丹县薛岔乡有一个叫周崾岘的村子,几十户群众分散在方圆十几公里的高山岭上,过去吃水要到5公里外的沟底驮水吃,全村的壮劳力几乎都被耗在生活用水上。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为他们建成了一座抽水站,使全村200多口人吃上了自来水,还发展灌溉农业。群众高兴地唱道:“蓄天水建三园(菜园、果园、粮园),防氟病抗大旱,高山吃上自来水,农家有了洗澡间”。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的意见》决定,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步伐,力争用五年时间解决65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原来规划在“十三五”前解决的296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提前到“十一五”期间解决。为此,我省成立了以袁纯清代省长为总指挥的农村饮水工程总指挥部,计划5年整合筹集1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目前,全省9个市(区)、52个县(区)成立了农村饮水工程指挥部,新一轮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工程建设热潮正在掀起。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全省就落实农村人饮工程资金4.4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700多处,解决了8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解决饮水困难43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解决80万人饮水安全的目标任务。(本报记者梁伟 本报通讯员 秦延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