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蓄天水,建三园(菜园、果园、粮园),防氟病,抗大旱,高山吃上自来水,农家有了洗澡间”。听着志丹县周崾岘村村民的信天游,我们可以从中意会“泽如和风,惠如时雨”的“甘露工程”给饮水困难的农民带来的实惠。 这是我省加快实施人饮解困工程的一个亮点,一个缩影。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解决好我省部分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投资力度,力争用五年时间,解决主要分布在陕北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渭北旱塬和秦巴山区的部分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将原来计划在“十三五”前解决的浩大工程,提前在“十一五”期间解决。这是饮水困难群众久盼的福音;这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是造福百姓、功德无量的“民心工程”,也是党心民意的交汇点。试想,我们身居大中城市,享用着便捷安全的自来水,而那些山区旱塬的百姓仍然为水而愁,为水所困,身为共产党人,作为人民政府,我们没有理由不急人民之所急,帮人民之所困。解民之困,功莫大焉,生命之水,岂可等闲!
这显然不仅是一笔经济账,而且是一笔政治账。各地方党政领导,应该将人饮解困工作,像抓发展一样牢牢抓在手里。按照省上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扎扎实实地把这项紧迫工程组织好,实施好,管理好,落实好,以此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时雨洒遍三秦,甘露滋润和谐,惠民之风更和畅,信天游唱得更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