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春12月20日电 记者刘亮明报道:走进通化市“老棚户”徐金香42平方米的新居,顿感温暖如春。70多岁的老人满含热泪说:“太感谢党和政府了。这楼屋多暖和,再不用遭漏雨冷冻的罪了。”她在26平方米的老屋一住近30年,在棚改中祖孙俩当年10月就迁入新居。 隆冬,记者顶风踏雪在长春、吉林、通化、白山、松原等市棚户区奔波采访,一路强烈感受着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给群众带来的巨大喜悦。仅一年时间,近1000万平方米的破旧棚户区消失,大片大片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在吉林大地隆隆崛起。
作为老工业基地,吉林城市一住几十年的简陋老旧棚户区面积很大,不仅水电暖等设施不配套,生存环境恶劣,而且很多已成危房,但因这里居住的大多是弱势群众,根本无力改造和购买住房。如何让困难群众尽快享受改革成果,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最大的心病。
2005年8月,时任吉林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的王珉深入棚户区考察调研,一路走来,处处痛心:房屋破旧,道路拥塞,脏乱不堪,数百户共用一厕,很多水龙头滴水不见。他感慨说:“建国50多年、改革开放也快30年了,还有这么多群众生活在这么恶劣的地方,令人痛心。彻底改造棚户区已刻不容缓。”当年10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全省15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使40多万户、100多万棚户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12月23日,全省动员大会召开,吉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百姓最多的惠民工程吹响了号角。
资金是棚户区改造的最大难题,总投资要500多亿元。为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吉林省制定了“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政策,并采取“银行贷一点、财政支持一点、政策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开发补一点”的多渠道筹措办法,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让老百姓“住得起、住得好、住得早”。长春市棚户区拆除面积达713万平方米,涉及居民有20多万户60多万人,所需改造资金超过200亿元。该市通过财政补贴、贷款、开发商垫付、土地收储等多种方式,今年就到位63亿多元,使当年开发施工面积就达到1214万平方米,回迁居民超过4230户。吉林市棚户区改造300多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49亿元,今年,该市已通过公开招商、自管房改造、项目拆迁等形式,投入资金19.3亿元,拆迁和建设面积分别达到150万平方米和137万平方米,回迁户达5700多户,连同货币安置当年回迁率达到61%以上。截至目前,全省已投入资金332亿元,实际开工面积达1300万平方米。
棚户区改造中最棘手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拆迁,然而由于各地严格执行了“依法运作、阳光操作”,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抽调专门人员深入棚户区,挨家挨户宣传政策,解答问题,解决拆迁面临的困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整个拆迁改造工作“出人意料”的顺利。通化市对补偿和安置标准、拆迁和回迁面积、房屋评估标准和拆迁顺序全部公开,出现了大批群众排队签署拆迁协议的感人场面;白山市把拆迁听证会设在现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补贴、产权等敏感问题公开评议,拆迁工作顺利进行;长春市坚持人性化、依法拆迁,并公开承诺“拆一补一,不足49平方米的补到49平方米”,实现了拆迁过程中“零上访”,当年拆迁面积就达近250万平方米,建成面积近50万平方米。今年全省9各市(州)已拆除棚户房938万多平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25%,搬迁17.5万户、60.2万人,已回迁10.7万户、33万人。
为了棚户区群众“住得好”,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严把质量关,并要从细微处为群众着想,解决困难。通化市坚持快建不降标准,保证20年不落后,改造后的小区实现水电暖、电话、有限电视、宽带网等全配套;松原市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募集资金1800多万元,专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吉林市考虑到棚户区居民经济困难,通过“给一块,补一块,奖一块、贴一块”等优惠办法,要求回迁房做到地面压光、墙壁刮白,房间的防盗门、实木门、塑钢窗、水龙头、洗手盆、菜盆、蹲便、照明等设施齐全,不装修就可入住;长春市采取在回迁房中配套建商务房的办法,降低成本,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全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特事特办,为棚户区改造大开绿灯。全省改造后的棚户区中小户型占到70%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净争4.5平方米,达到11.5平方米。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