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主持人田歌在主持节目。
创办于1990年的《荧屏连着我和你》(以下简称《荧屏》)是我国最早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之一。在10余年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发展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谈话类栏目能够比《荧屏》更具有这类节目发展的标志意义了。如今,屏幕上的谈话类节目多得如过江之鲫,但真正能够让人看得下去的实在屈指可数,而优秀的、能够摆脱“一年盛、两年衰、三年竭”的周期率而长盛不衰的谈话类节目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解析《荧屏》常青的基因“密码”,对于繁荣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有着特殊的意义。
《荧屏》作为中国电视屏幕上最为成功的谈话类节目为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一个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其实,对于一流的东西,我们是无法规定它的品质上线的——一流的东西常常具有能够超越我们期待的品质;但是,反过来说,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它必须达到的品质底线在哪里。
第一,好的谈话类节目从学会倾听开始:这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第一哲学”。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既然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就应该特别地能说会道。然而,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不是主持人“说”出来的,而是“听”出来的。因为谈话类节目是由主持人和被访谈者及现场观众共同营造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主持人的知识、智慧和能量是有限的,而嘉宾、观众的资源则是无限精彩且取之不尽的。因此,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主持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激发和利用这些嘉宾、观众的资源。而在所有有效的激发和利用的手段、方法,无疑是以倾听为前提的。美国CBS有个著名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她主持的“脱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万名观众。她的“绝活儿”就是“满怀兴趣和同情地倾听”。她的传记作者、美国评论家乔治·麦尔这样评价她:“一般说来,广播电视的访谈者只是提出问题,却并不认真听回答,他们的心思放在其他事情或是下一个问题上。但奥普拉仔细倾听嘉宾们的谈话,并且利用谈话的内容把主题步步引向深入。”在中国,人们常说:“嘴巴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吃饭,一个是说话。”当跨越了温饱的中国人面对如此众多的电视屏幕上的谈话类节目想要说话和表达时,人们发现,真正能够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的节目显得寥若晨星。在很多所谓的谈话类节目中真正的主角永远是全能睿智的主持人,他们口吐莲花、挥斥方遒,嘉宾和观众充其量不过是他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龙套”或道具。其实,这种自己加速掏空自己的做法恰恰埋下了竭泽而衰的“种子”。而作为《荧屏》的主持人,田歌深知谈话节目离不开嘉宾和观众的主体作用,她始终把镜头对准他们,把精彩留给他们,让嘉宾和观众成为自己节目的主角。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主持人给嘉宾和观众一个空间,他们会还你一个精彩的世界。”可以说,造就《荧屏》成功和优秀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主持人的这种以嘉宾和观众为主体的“第一哲学”。
第二,谈话类节目总是以节目所暗含的社会良知为“第一卖点”的:对于社会发展“问题单”的把握,对于草根阶层生活状态的悲悯是优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价值支点。一般认为,谈话类节目的全部问题有二:一是“说什么”,二是“如何说”。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是如何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的呢?首先它植根于社会生活的主流,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它的社会品质,它不应该是主持人卡拉OK式的一厢情愿、自言自语,而应该是紧紧把握着时代脉动的社会生活的守望者;二是指它的价值品质,它不是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谈,而应善于击中生活绷得最紧的那根弦。
谈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作为一种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生活发现的敏锐和探寻真相和真理的执著。作为一种境界则表现为对于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现实“问题单”的自觉把握。传媒实践告诉我们:媒介工作者的职业荣誉在于深刻地关注和切入社会上正在发生和形成的历史,正是基于这种关注和记录,媒介工作者的职业成果才能有效地融入影响社会生活进程的潮流中去。显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谈话类节目永远是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单”联系在一起的。汤因比曾经说过:“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事实上,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真实地接触这种“挑战—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这一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和问题,深刻地反映人们应对挑战的智慧及其成果。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造就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技巧、炫目的名人和明星,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现实“问题单”时,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
综观田歌的《荧屏》,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它似乎有意识地与时尚和娱乐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其选题始终是“平凡”的,而请来的嘉宾大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空巢老人、居委会的大婶、当保姆的小妹以及志愿者、修脚工,甚至艾滋病患者等等,虽然间或也有名流、学者和政要出场,但和他们讨论的仍然是如何解决社会底层出现的问题。这种一以贯之的谈话逻辑,除了主持人的文化功底、新闻素养等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她的“关怀”,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田歌就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否则她不会做得这么自然、贴切,这么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智慧和学识来自天赋和学习积累,而“情怀”则要从心灵深处打造。
作为一个对于社会有着深刻关怀的主持人,节目中所使用的技巧已经使“技巧”两个字显得难以从单纯的字意上涵盖了。因为一个用心去组织节目的主持人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可以自由地将灵魂与肉体分开,更不能自由地将灵魂与思想分开。因为她不是简单的音量放大的机器,她会不断地从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中分娩思想,慈母般地给社会以自己拥有的一切:她的血汗、她的心灵、她的激情、她的痛苦、她的良心、她的不幸乃至她的生命。生命对于这样的主持人而言意味着,将她的全部,不断地化为光明和烈火。至少,她会像经济学家西蒙所要求的那样:“让世界不要比没有我们时更糟。”这是优秀的主持人的一种职业道德底线。从《荧屏》16年的成长历程上看,田歌做到了。田歌16年的《荧屏》,实际上是令人观后感慨良多的一名追求卓越的媒介工作者的一份自供状和陈情表。中国人所谓“文如其人”,要了解一个优秀的媒介工作者,就请走进她的作品吧,你能从中体会到一颗心灵的颤动,一腔热血的温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