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接受一位女记者的采访,风华正茂的她对我说出的第一句话是:“田歌老师,真不敢想象《荧屏连着我和你》已经16年了!真不可思议!”她惊叹的声音在那个充满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办公室里很有穿透力,看着她年轻的脸我心中有一种感动和温暖,再一次陷入了“寓沟通于对话”的快乐之中……
我理解她惊叹中的全部含义。 是啊,16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的一瞬,但是对一个女性和一个电视栏目来说,16年实在是个值得珍视和总结的历程。
开播于1990年的《荧屏》是中国第一个电视谈话类节目。它用一种平等的态度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展示和表达的平台,让以往只有在屏幕下观赏明星的普通民众成了这里的主角。这些主角是代表着中国精神源泉与“真善美”的大众百姓,他们中有普通市民、下岗职工、警察、教师、记者、空巢老人、作家、小保姆、出租车司机、修脚工、剃头师傅、修自行车的人,他们中有志愿者、奥运冠军、居委会大妈、看门的老大爷、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患者、流浪孤儿、捡垃圾的人,还有高级政府官员、精英阶层的名流、学者、专家、财富英雄、外国驻华大使……
16年来,《荧屏》讨论了近千个时代话题,约10万人走进了我的节目。大家在这里尽情表达。我与他们同悲同喜同困惑,我更在他们一个个荡气回肠的人生经历中成长。《荧屏》不仅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变革的时代的关注,对人情百态的探询,还将我从一个爱说话的主持人改变成一个重倾听的主持人,更将我培养成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
做一个电视人,职业为我们提供了为社会做贡献的特殊机会。我们的节目不仅帮助许多人改变了生活的命运,改变了社会的环境和气氛,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比如,一位来自江苏苏州67岁的“惯偷”,上了节目之后告诉我:“田歌,大家都认识我了。我再也没法坏了。谢谢你!”东北11岁的男孩被父亲作为赌资压给赌徒,小小的他认定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理,上了节目之后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好心人的帮助后,他对我说:“田歌阿姨,还是好心人多。”因学英语而被单位误解为“不务正业”的北京警察刘文立,被《荧屏》发掘之后,上级单位将他调往北海公园派出所专为外宾服务,他还被选为奥运火炬传递手。原先怨天尤人的北京下岗职工张先生,作为反面教材与二次创业成功者交谈之后,痛下决心,如今已是月收入上万元的私企老板。一位遭到歧视准备好针头想报复社会的艾滋病患者,上了节目之后得到大家帮助,为此他对社会充满感激。1999年的平安夜,我和同事乔卫去看望来自江苏徐州身患白血病却又无钱医治的朱京平,并为其筹资将他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2005年,几位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希望我在节目中让北京人不要再歧视他们。
16年来,我们坚持深入到街道、社区、天南海北去寻找挖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制作出一期又一期鲜活真实、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的节目。16年来收视率居高不下,并且一直在北京电视台核心频道BTV1播出。16年当中,同行和专家不止一次地把《荧屏》作为品牌和现象来研讨,我也尽情地回味着16年来坚守、坚持、坚挺这几个字的全部甘苦。《荧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最有生命力的电视品牌栏目之一,正是因为我们敞开胸怀去拥抱生活,坚持“用对话探询人生百态的生存与情感。寓高尚于平凡,寓深刻于平实,寓真理于发现,寓沟通于对话”。
16年来,各级领导给予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嘉奖,这也体现了领导对我们所坚持的“平民视角”的一种肯定。几年前,中宣部组织了“荧屏连着我和你”专题研讨会。2001年,我们的栏目又被授予了“中国新闻名专栏”,连续3年被评为“‘星光奖’优秀电视栏目”。能够得到观众和社会的认同,特别是让人们接受我们倡导的价值观,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也是我们作为电视人的收获。
感谢《荧屏》让我和观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感谢北京电视台的历届领导,是他们支持我始终将镜头对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火热的生活,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16年一直工作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无疑我是幸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