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视台拿出哪怕15分钟讲政策
作为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喜欢在新闻发布会上点评一些媒体对教育工作的报道,有表扬,也有批评。 他说自己是个性情中人,看到好的报道,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提到媒体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宣传,他几次提到“尽管媒体表现出可以理解的冷漠”,以至于在9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指出,国家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建立了包括“奖、减、贷、助、免”一套资助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
讲政策也可以讲不足呀
青周:既然您把记者当朋友,为什么几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责媒体呢?
王:我认为,我们的媒体在宣传国家各种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失,甚至观念都是错误的。只注重讲个体,讲个案,却并没有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传达讯息。
比如某电视台,可以每天拿出半个小时,来讲一个贫困学生多穷,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给予帮助;却不肯拿出哪怕15分钟讲政策,讲可以让千千万万学生受益的政策。我不一定要你讲好话,讲不足也行呀,起码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个政策,知道怎么自助自救。
私人捐助再多也是小头
青周:助学本身就是政府份内的事,没有兼顾到的,媒体帮忙提到了,这是查漏补缺啊。
王:媒体这样做,的确也是出于社会公德心,也无可非议。但是,电视、报纸等公共资源,一项好政策的出台,惠及的可是千千万万的人,并不是那么少数几个人。我们国家的媒体是用国家的钱,用纳税人的钱办起来的,就应该宣传对多数人有益的政策,这不是媒体的选择,而是你拿纳税人钱的必然选择。
尤其是国家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资助体系,是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是大头;私人捐再多,也是小头。
青周:个人也是纳税人呀,也要报道,怎么厚此薄彼呢?
王:现在是大头被薄了,小头被反复提及呀。我们有那么多电视台,从国家到地方,大可以辟出一个台,不上广告,专门传达国家政策,放高雅音乐。但事实上没有电视台会这样做。
所以我认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其实,我更认为,媒体除了传达国家政策法规,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转变观念。天天讲贫困学生多穷,呼吁社会资助恰恰说明我们的报道有问题。
媒体应宣扬自立自强
青周:扶危济困不是中华传统美德吗?
王:对于一个成年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传统美德变给为借,让他更有责任感,更有学习动力,是不是更好呢?我曾经看到过有学生对助学贷款并不感冒,为什么?他说,社会捐助多好,不要还,助学贷款要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媒体是在助长这种依赖思想而不是自立自强。
青周:媒体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和效果,从个案着手,更容易让人理解。
王:前段时间SK-II出事,媒体不是一窝蜂地在报吗?现在它又上柜了,可是,直到现在,我也闹不明白,我们到底可以用什么政策和标准来看待这件事?事实上,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策、法规就是渔。有了渔,我们才能变得聪明起来。
我坚持认为中国教育是成功的
“中国教育是成功的。”王旭明坚持以高等教育21%和基础教育95%的毛入学率作为标准,支撑他的成功论。这个观点一出来,叫骂的唾沫都可以把他淹没。有网友甚至愤懑地问道:“难道王旭明来自火星?改名王虚名好了,不过是贪图一点歌功颂德的虚名,睁眼说瞎话罢了。”
毛入学率高说明中国教育成功
青周: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百度的“王旭明吧”里,就贴了一个去年以来大学生自杀情况统计。近来高校事故频频,起码来说,高等教育算很成功吗?
王:出现这种情况,我也很痛心,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自己能回去当老师就好了。
我说中国教育成功,被网友评为2005年十大谎言之一,说是典型找抽言论,(您收回吗?)不,我现在认为,衡量一件事物的好与坏,各有标准,在不同的标准下,评价是不一样的。而我的标准是使大多数人得到好处。我们国家已经由过去100个人中只有四五个人可以上大学到现在100个人中有20个人可以上大学了,能不说这是种进步?也许有人说,这是由大多数老百姓拿钱保证的,但纵观全世界,有几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不是老百姓拿钱的呢?老百姓、国家、学校拿钱,三方面保证,一系列改革支撑起了100个人中有20个人上大学,这还不足以说明教育是成功的吗?
基础教育这一块,从过去30%至40%的毛入学率,到现在95%。也许又有人说了,上的什么学,一个窝棚;老师是什么呀,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他们说的是对的,水平是低,所以我们要不断巩固,不断提高;但它低,不代表没有。这两项数据足以表明,大多数人在改革中是受益的了。
公众满意度调查不能得出教育失败
青周:人数多就代表成功了吗?既然那么多人受益,为什么公众的评价、满意度那么低?在社科院做的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表明,近八成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
王:这个调查我没看到,这个调查依据的若干指标还不清楚。但我认为决策部门借鉴这些调查结果调整、完善已经出台或者将要出台的政策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我不认为从这个调查能得出一项国家政策是否成功或者失败。
青周:国家层面做过这样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吗?
王:我没有看到。
青周:那您不觉得,国家如果没有收集老百姓对教育是否成功的民意认知,您就单方面地宣布,中国教育是成功的,显得很不严谨,也没有说服力吗?
王:你的说法很尖锐,但我仍坚信我的结论,因为那是基于事实。我认为,公众的不满意更多地是对未来的期待。
青周:那您怎么解释,温家宝总理在多个场合说,目前教育问题是他最心痛的问题?他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和您所持的中国教育成功论有很大的差别呢?
王:温总理说,教育问题是他非常关注的几个问题之一。这充分说明,本届政府也很重视教育工作,就在刚出台的六中全会文件中把教育投入的指标写进去了,即4%。
解决就业难是综合系统工程
青周:您说教育成功的,那名校生养猪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实例吗?
王: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化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要求各部委齐抓共管的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去养猪呢?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人的多元化选择。为什么不转变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呢?
采访手记:几个问题与王旭明商榷
采访结束时,王旭明把记者从9楼送到楼底,微笑地询问,发稿前,可否把稿子给他看看,希望在尽量不改动记者稿子的情况下为某些说法把把关,记者笑言,您是新闻发言人呀,出口成章,还担心有何不妥吗?王回答,不管怎样,请记者“像爱护大熊猫般爱护我”。
整个采访过程中,王旭明始终认为自己遭受非议的言论没有什么不妥,教育部领导从来没有对他的工作批评过;教育部的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非常理解和支持。
这么说,是媒体和公众判断错了?
社科院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表明,近八成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而王旭明坚持认为中国教育是成功的,依据是两个和以前相比较高的毛入学率。上学人数多就说明教育成功?高考扩招,带来经费短缺,高校学费上涨,教学质量下降等等,这些现象又说明什么?
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不应该如此单一。
退一步讲,即使媒体和公众的确误解了王旭明,其中原因仍是值得思考的。作为一个有话语权的新闻发言人屡次被公众误解,问题出在哪里?
王旭明对这些问题似乎应该仔细思考。追求个性表达;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个传声筒;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记者的朋友,和代表公众的他们形成良好沟通,这些都没错——但事实是,这种良好沟通达到了吗?
良好的沟通需要换位思考。新闻发言人是不是也应该从公众的立场去考虑些问题呢?这样,公众才会“像爱护大熊猫般”去爱护你。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