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明》杂志
亲历时代,见证时代
文/金元浦
我们亲历伟大的时代,我们亲历伟大时代的转型与变革,在奋身前行的队列之侧,有一双睿智而美丽的眼睛,她目睹古往今来,她鸟瞰天道人伦;她回眸历史瞬间,她触摸世间冷暖;她弗远无届,又见微知著,她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又是新世纪的见证人——
她是《文明》。
2001年底,《文明》正式创刊。这本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主办、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协办的高品位视觉人文杂志甫一推出,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日趋激烈的期刊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广大知识群体、学生和市民中备受青睐。 “角度新奇,内容精彩,制作精良”,《文明》以这样的面貌开始了它的世纪之旅。
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乃人类所共有的财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越来越近,各个民族和国家在不同背景、不同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和文明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文明》以中国人的视角,诠释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为读者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与文明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文明》杂志设置了十多个栏目,如“特别策划”“古代文明”“社会纪实”“民族民俗”“前沿科技”“自然地理”“生物圈”等,都很有特色,尤其是“特别策划”栏目在传达文明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让人耳目一新。
《文明》创刊以来的5年时间,在“特别策划”栏目刊登的选题多达几十个,涵盖的范围也极为广泛:从白垩纪的热河生物群到“活化石”国宝大熊猫,从三国时期的古栈道到今天的青藏铁路,从近代工业的“活化石”开滦煤矿到今天的小浪底工程,从污染日益严重的海河到日渐枯竭的黄河源,从道教圣地武当山到禅宗祖庭少林寺,从中国军队取得抗日首次大捷的平型关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从印度的毒气大灾难到金新月的枪与毒……《文明》纵横天下,大开大合;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关注现实,探索新知;回望历史,探讨未来……为读者展现了变化中的中国和世界,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文明》的“特别策划”没有把“文明”停留在对过去历史的描述上,它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发展着的文明,一个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文明,它连接着现在与过去,也试图沟通现在与未来。这个文明既包括宏大的史诗般的场景,也不乏事关民生的细枝末节;既有对历史的纵向溯源,也有对某一横切面的深入探究。当这些不同视角、侧面的关注以图像与文字生动结合的方式展现时,一个立体的“文明”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正是因为对现实世界的热忱关注,并且以精美图像的形式加以展现,所以《文明》不仅是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的亲历者,一个肩负责任的记录者,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见证者。
《文明》说,她的宗旨是“展现中国人眼中的人文世界”。这个宗旨包含三个关键词——“中国人”强调本土性、原创性;“眼”强调视觉的重要性,也即强调图象的不可替代;“人文世界”则描述了《文明》关注的范围。以“特别策划”为例,《文明》的图像美仑美奂,精彩纷呈,这些国内外知名摄影师拍摄的大量精美图片生动诠释了何谓“亲历”、何谓“记录”、何谓“见证”。
当然,文明永远在延伸和创造,所以《文明》也将“生命”不息,创意不止。“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她不必拘泥于“古代文明”“社会纪实”“民族民俗”“前沿科技”“自然地理”“生物圈”等栏目的设置,而可以不拘一格,综合融会,“特别策划”,集中展示。比如《调水调沙:给黄河大换血》专题,把科技、地理、生物、纪实以及环保各方面有机结合了起来,给读者以全方位震撼,同时也展示了刊物的质量和实力。
当然,一本成功杂志的立身之本是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文明》一以贯之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就是其最大的特色。歌德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相信《文明》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珍视文明的人们。
《文明》以她的精彩,续写文明,
《文明》以她的生动,实践文明,
《文明》以她不间断的新颖创意,创造文明。
我文明,我向往文明,故我喜欢《文明》。
金元浦,浙江浦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与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科技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卷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秘书长。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文化研究网www.culstudies.com总编
。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源头,开滦始终不渝地追寻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新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在此诞生和首用,进而推广全国。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