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中国悠久文明历史的彩练
来源:《文明》杂志社
撰文/李伯谦
文明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方向。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在距今1.2万年至1万年前后,以农业的发明、陶器的烧造和磨制石器的使用为标志,社会已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反映精神文化的遗迹、遗物屡屡发现。至距今5500年至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聚落层级分化明显、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社会进入重大转型时期。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中国古代文明起步以后国家形态的演进划分为“古国——王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距今5500年至4500年的社会重大转型时期正处于“古国”阶段。“古国”阶段,在几个初期文明中心出现大型祭祀设施,社会财富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神权高于一切。距今450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是“王国(方国)”阶段,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尧、舜、禹时代和夏、商、周王朝时期,该阶段以军权为支撑的王权上升为主导地位,神权国家转变为王权国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灭亡是“帝国”阶段,“帝国”阶段,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的行政官僚体系成为皇帝实现国家管理的主要工具,“书同文”成为维系统一的泱泱大国的重要纽带。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基础是农业,但同时也有来自草原游牧文化的因素。即使从农业来看,也不是只有一个源头。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北方的粟作农业地区和长江流域及南方的稻作农业地区已分别形成了几个各具特点的文化区系,每个区系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在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区系类型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交流、影响、碰撞、融合乃至分化、重组,至约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以夏王国的建立为契机,中原文化成为吸收、融汇周边其他文化先进因素的熔炉,成为发展水平高于周边文化的主导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这种“多元一体”模式,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既独立起源、发展,又对外广为开放,在它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并发挥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许多其他文明的先进因素以壮大自己。中国古代文明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证明:自我封闭,只能萎缩消亡;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前进契机和动力。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起步不是最早,发展不是最快,但绵延不绝,不曾中断,却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不能比拟的。在其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虽然有过王朝的灭亡和更替,有过战争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作为文明精髓的稳定的制度、一体的文字乃至礼仪和思想,始终主导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
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发展,明天的中国又是今天的中国的发展。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也必将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现代文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启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新纪元。当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先辈的足迹,在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为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努力拼搏。以打造中国顶级视觉人文期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文明》杂志,5年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沟通内外、传承古今,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容、简约的文字、绚丽的画面向公众展现了一个多彩的人文世界,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发挥了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中的独特作用。
以其开设的“古代文明”栏目而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介绍,读来每每令人耳目一新:《可能改写中国文字历史的大麦地岩画》,使大家除了黄河流域传统农业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刻符,又看到了在农牧交错带的宁夏地区发现的、年代也在距今8000~6000年间的别具特色的图像刻画,为探讨中国最早的文字——商代甲骨文的起源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小河墓地:神秘的死亡殿堂》展现了新疆孔雀河流域发现的距今5000~4000年间成多层叠压埋葬的具有白人血统的先民的墓葬,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现在的新疆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带,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前,这里曾居住过不同族系的民族;《迷雾环绕九连墩》,使大家通过精美的青铜器和漆器,再一次领略了距今两千三百多年前以楚国贵族大墓和车马坑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地下的汉朝之地宫探秘》和《地下的汉朝之兵俑疑云》,通过对汉代分封于徐州的诸侯王——楚王家族墓地及其陪葬兵马俑的介绍,既向公众展示了汉代高等贵族的威仪,同时也为棺木及陪葬兵马俑的凌乱摆放留下了层层疑云和猜想;《大足石刻:佛窟中的世俗信仰》,由大足石刻的特点揭示了佛教艺术于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至大足石窟终于完成中国化、世俗化的历程,彰显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和吸收、融合、改造能力;《成吉思汗魂归何处》报导了蒙古及美、日等国考古学家在蒙古国境内探察成吉思汗陵墓的过程,其间虽有一些可能相关的发现,但也留下了更多的玄想……。类似的选题当然还有很多。这些选题介绍的虽然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某一截面,但它们就像颗颗珍珠,穿缀起来就是一条耀眼的可以折射出中国悠久文明历史的彩练。
今年是《文明》杂志创刊5周年纪念,《文明》杂志社决定分门别类精选若干选题出版纪念特刊,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大事。5年来,“古代文明”栏目已经做出了世人注目的成绩,希望今后更紧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程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先进的手段对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作出介绍,以飨读者。
祝《文明》杂志越办越好!
李伯谦
,1937年3月生于河南郑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兼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青铜时代考古、古代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等的教学与研究。1996年起出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现任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主任等社会兼职。
(责任编辑:曾玉燕) |